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精析㈡

2013-11-13 10:35:53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主观世界即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的意识、思想、思想方法、认识能力、科学文化水平等。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实现的,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在实践活动中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唯心论认为,主观世界决定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旧唯物论承认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但把主观世界看成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否认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尚未纳人人的活动范围、未被“人化”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即被人类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统一的物质世界才产生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区分,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被“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更大的规模,现代人已经可以“上天、人地、下海”,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产生后,又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通过实践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人化自然可以改变自然过程,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这就可能产生对人极其不利的负面效应。这就是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五)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无限性的思想

  春秋末晋国太史史墨提出“物生有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矛盾概念。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王安石说:“万物皆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朱熹认为:“独中又自有对。”《庄子 天下》记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思想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张载认为,“动非自外”,矛盾两方面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王夫之发挥了张载的思想,指出:“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二气之合,行乎万殊。”

  3、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用“相反相成”表述矛盾的统一,认为矛盾双方总是相互联系、渗透和转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张载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明确概括出“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方以智进而提出“合二为一”,“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交”,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交感而相互联结,即对立面的统一。中国古代所谓“和同之辨”,多数哲学家强调“和”。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则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仍弃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把自然界看成和谐的体系,还努力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和谐有序,还追求天、地、人、物、我关系的普遍和谐,中国传统哲学也讲对立和斗争,但更重视“中和”、“和合”。

  4、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现代意义

  (1)毛泽东的《矛盾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吸取收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精华,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解,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建造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中的“和合”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以及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联系的客观陛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其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其内部以及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其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系统是许多要素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而且相互联系着的单元或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此知识点1995年理科多选题第12题和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都考查过。)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三,任何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转化”而沟通起来,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4、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确定事物的性质和观点。第二,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树立整体观点和系统观点,即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力求实现全局的、整体的最佳目标,识大体,顾大局;同时要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第三,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多种联系,并从中着重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能使科学不断发展,并坚持实践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用整体观点看天、看地、看人、看世界,认为天、地、人虽各有特点,但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通过阴阳五行相贯通,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和关系。阴阳互补,相依相持,阴阳互动,体现了万物整体秩序。“八卦”及后来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方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构成统一整体(“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说”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包含着系统观、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阴阳五行说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古代医学之中,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这一学说不仅把人体的经络、脏腑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把人与自然也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2)中国哲人总是以“统观”,“会通”的形式,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看作不同的系统,各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小宇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世界大宇宙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易经》称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材”,“六十四卦”所表现的不外是“三材之道”,这就把宇宙万物归结为不同层次而相互制约的三犬系统,三大系统构成统一的整体。在《易经》中,“太极”是最高范畴,太极统阴阳,阴阳统“三材”,因此,宇宙是统一整体。

  孟子认为“尽心”可以“知性”,“知性”可以“知天”,其前提就是心、性、天宇宙间相互联系而贯通一体。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构成手足,合成一体。”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四种伟大的存在,“道”贯通和统摄天、地;人三大系统。

  宋明哲学家特别强调“万物一体”的观念。张载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太虚之气演化而成,在起源和本质上具有统一性。程灏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守仁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是朴素直观的,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有的还有神秘主义性质,对此要具体分析。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