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4年马原最后冲刺狂背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13-12-15 22:01:57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考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其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一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考点2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一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考点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十七、十八世纪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发展,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考点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考点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③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②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即有用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②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提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考点6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考点7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提示: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考点8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提示:货币的产生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加深了矛盾。

  考点9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考点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2)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3)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作用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①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②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调节失衡,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考点1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考点1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考点1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与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当今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马克思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性劳动。当今时代,生产性劳动还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经营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当今社会,科技、管理等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深化对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要坚持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不仅取决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考点1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一无所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提示:(1)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3) 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考点1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其构成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的支出费用三部分。另外,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受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制约。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考点16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考点17私有制和所有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即所有权。

  考点18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实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考点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提示:(1) 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2)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考点20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成果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考点2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考点22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考点2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并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不发生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创造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实现价值增殖。

(2)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考点24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m=m/v

  考点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考点2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考点27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其来源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考点28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它们在生产中并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29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也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提示:资本积累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考点3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下一轮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考点31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考点32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考点3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其变化往往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即是指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考点34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考点3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考点3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①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②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③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考点37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考点38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考点39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考点4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考点41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①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类。相应地,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②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社会总价值:c(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v(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m(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三部分。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考点4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主要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考点43利润和平均利润

(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按照平均利润率而获得的利润即为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提示:在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考点4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提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考点4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考点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产品显得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提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考点47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考点48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考点49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①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在不危及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等权利和自由。②法制:与资本主义民主相结合,其核心是宪法。宪法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③政权组织形式:分权制衡,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独立行使,相互“制衡”。④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⑤政党制度: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考点5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1) 进步作用: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②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③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

(2) 历史和阶级局限性:①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②资本主义法律将事实上的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考点5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为资产阶级服务,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考点52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根据自己需要,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考点53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①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考点54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一段时期的巩固和发展以后,其社会作用开始走向反面。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应该加以参考和借鉴;而其中的反面内容则必须加以鉴别和批判。


本文关键字: 2014考研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