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时事政治真题

2014-11-19 12:29:22来源:网络

 考研时事政治部分的出题形式是选择和分析题,考生要了解时政出题规律和特点,就需要多看看历年的考研时事政治真题,通过对真题的剖析来把握命题规律。下面新东方在线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考研时事政治真题。

  一、选择题Ⅰ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2005年第11题)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

  考题剖析

  发展是硬道理(A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但构不成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项),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丰富和深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答案。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2005年第13题)〖ZK〗〗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

  考题剖析

  胡锦涛在2003年12月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强调全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据此分析,B是正确选项。

  3.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2005年第14题)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多予、少取、放活”

  D.“统筹、协调、扶持” 【C】

  考题剖析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4.以色列议会于2004年10月26日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这一计划称为(2005年第15题)

  A.双边行动计划

  B.单边行动计划

  C.“路线图”计划

  D.中东和平计划[JY]【B】

   考题剖析

  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议会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规定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据此可知,B项是正确选项。

  5. 2003年9月通过全民公决否决了加入欧元区议案的欧盟国家是(2004年第13题)

  A.瑞典 B.丹麦 C.英国 D.希腊 【A】

  考题剖析

  2003年9月14日,瑞典就是否加入欧元区举行全民公决,最终否决了加入欧元区计划。这一事件,是该年度重大国际新闻。

  6. 2003年6月22日至27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印度总理10年来首次访华,访问取得了成功,两国签署了(2004年第14题)

  A.《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B.《中印联合新闻公报》

  C.《中印联合声明》

  D.《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A】

  考题剖析

  2003年6月22日至27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应邀访问中国,这是印度总理10年来首次访华。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两国共同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干要求。

  7. 2003年中国与欧盟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突出表现是(2004年第15题)

  A.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起步

  B.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C.中国首次制定和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

  D.欧盟首次制定和发表《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C】

  考题剖析

  自1998年中国和欧盟建立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以来,中、欧盟领导人之间年度对话的议题逐步扩大和深化,并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度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前,欧盟公布了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承认欧中关系是成熟的伙伴关系;而中国则发表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首次系统地公开阐明了中国对欧盟关系中的利益与目标。可以说,2003年度中欧领导人会晤是在双方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话。据此分析,C是正确选项。

  8.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2003年第14题)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执政为民 【D】

  考题剖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地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的简明表述。其中,经济建设是核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9.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2003年第15题)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A】

  考题剖析

  题干明确指出,“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只要关心党的十六大报告,就不难看出A是正确选项。B项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C项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10.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缓和美苏关系,与苏联签署了(2002年文科第14题)

  A.《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B.《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C.《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D.《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A】

  考题剖析 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是尼克松主义的产物,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表现。美国为了缓和美、苏关系,1972年与苏联签署了《反弹条约》,该条约的核心是以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

  11.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2002年文、理科第15题)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C】

  考题剖析

  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是该年度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C项是正确答案。A、B、D三项所述是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

  

  12.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2001年文、理科第14题)

  A.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B.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C.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D.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A】

   考题剖析

  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九五”计划成果,并对“十五”规划提出了建议。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13. 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阻挠中国统一的(2001年文、理科第15题)

  A.与台湾关系法

  B.加强台湾安全法

  C.共同防御条约

  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B】

  考题剖析

  2000年中美关系上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上半年美国众议院通过阻挠中国统一的台湾安全法;另一件是下半年美国国会批准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法案。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

  二、选择题Ⅱ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2005年第27题)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有效执政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政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由此可见,正确选项是A、B、C。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2005年第28题)

  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党和政策的重大方针政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题四个备选项,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主要内容。

  3.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2005年第29题)

  A、〖JP3〗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JP〗

  B、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D、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主要作用有: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肯定;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得到广泛认同;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过程。据此可知,A、B、C是正确选项。

  4.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2005年第30题)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何谓以人为本?本题从“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公民人权”、“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平等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具体表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

  5. 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2004年第16题)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ABCD】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的试题,兼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本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关政策的变革和完善,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收容办法”的高速与变革,不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而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要求,体现了政治文明和社会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也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由此可见,除E项外,其余四项的均符合题意。

  6.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进程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2004年第28题)

  A.以色列右翼势力的阻拦

  B.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干扰

  C.美国偏袒以色列

  D.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E.俄罗斯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持反对态度 【ABC】

  考题剖析

  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题的斡旋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正式向以巴双方领导人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这项计划为永久解决以巴冲突问题,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实现以巴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但由于以色列右翼势力的阻拦、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干扰和美国偏袒以色列等主要原因,致使这一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由此可见,A、B、C是正确选项。俄罗斯是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推导者、斡旋者之一,不是反对者。可见,E项表述有误。

  7. 2003年8月27-29日在北京举行的“六方会谈”,为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主要收获有(2004年第29题)

  A.确定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同时也都认识到需要考虑和解决朝鲜在安全等方面提出的关切

  B.确认了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途径,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C.原则赞同解决核问题采取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针,探讨并确定公正合理的总体解决方案

  D.主张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在和谈进程中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言行

  E.美朝双方初步达成了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共识[JY]【ABCD】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2003年8月27—29日,就朝鲜核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六方会谈(朝鲜、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各方认真、全面地阐述了各自对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本题的A、B、C、D四项是这次会谈的主要收获,为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

  8.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2004年第30题)

  A.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ZK)〗

  C.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ZK)〗

  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ABCDE】

  考题剖析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03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本题的五个选项,便是这次全会强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9.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2003年第26题)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ABCDE】

   考题剖析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02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邓小平曾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阐述了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江泽民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五个答案都符合题意。

  10.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2003年第27题)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E.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JY]【ABCD】

  考题剖析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

  2002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本题A、B、C、D四项便在其中。

  11.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2003年第28题)

  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BCD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中国政府主张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党的十六大有最新提法。题中五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到的,都是正确答案。

  12.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朝鲜进行访问,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发表了《日朝平壤宣言》。《宣言》除决定重开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外,其他内容还有(2003年第29题)

  A.日本政府对过去在朝鲜实施的殖民统治表示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在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真诚地就两国经济合作具体内容和规模进行协商

  B.对于1945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双方相互放弃一切财产损失追索权

  C.朝鲜将采取切实措施,以使关系到日本国民生命和安全的悬案问题不再发生

  D.为了一揽子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双方确认遵守一切相关的国际决议。朝鲜表明了将冻结导弹试射的时限继续延长到2003年以后的意向

  E.日、美、朝、韩即将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协商 【ABCD】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国际重大时事。

  2002年朝、日首脑会晤举世瞩目,意义重大。题干问的是“日韩”两国会谈的相关内容,A、B、C、D是正确选项。E项所述,已超出两国会谈的范围,是本题的干扰项。

  13.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召开峰会,签署了重要的政治、法律文件,其中有(2003年第30题)

  A.边界地区裁减军事力量和增加信任措施的协定

  B.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C.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

  E.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 【BDE】

  考题剖析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

  2002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政治、法律文件,主要有《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等。可见,正确答案是B、D、E。

  14.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其原因有(2002年文科第27题)

  A.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未对日本的侵略罪责进行彻底清算

  B.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C.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

  D.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

  E.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暧昧态度

  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泛滥,其中表现之一便是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史,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之所以出现这种否认侵略战争历史的“靖国神社情结”,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原因。本题要求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第一,战后美国为了反共,改清算日本为扶持其作为反共基地而遗留后患;第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纵容右翼势力;第三,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猖獗,政要有恃无恐。据此分析,A、C、E三项正确。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B项),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D项),不是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史的原因。

  15.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2002年文、理科第28题)

  A.恐怖主义 B.单边主义 C.分裂主义

  D.地区霸权主义 E.极端主义 【AC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为“上海五国”,2001年新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改名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宣告一个新的区域多边合作组织诞生。该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成为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对恐怖主义,且将之写入公约的国际组织。 

  16.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2002年,文、理科第29题)

  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和严格的纪律 【ACD】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要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涉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无疑,这篇讲话是2001年度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大、最重要的内容。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即答案A、C、D三项所述。

  17.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2002年文、理科第30题)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

  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E.循序渐进的原则 【ABCD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领导人宣言》的有关内容或APEC方式的原则、特征。

  1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2002年理科第18题)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ABCDE】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的试题,兼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题五个选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9.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计划规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必须(2001年文、理科第27题)

  A.把发展作为主题

  B.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C.把机构改革作为紧迫任务

  D.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E.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ABD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规定了我国十五计划经

  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全会通过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由此可见,备选项A、B、D、E是正确的。

  20.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2001年文、理科第28题)

  A.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D.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D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内重大时事。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属当年国内最重大时事。只要复习到位,一眼就能看出A、D、E三项是正确答案。

  21.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要使联合国和安理会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以下原则(2001年文、理第29题)A.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B.履行义务,维护权威

  C.扩大共识,求同存异

  D.加强沟通,密切协调

  E.顾全大局,促进合作 【ACDE】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千年首脑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会议期间,江泽民倡议五个常任理事国会晤,并提出四项原则,即选项A、C、D、E。

  22. 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会晤取得的共识有(2001年文、理科第30题)A.应由朝鲜民族自主地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B.致力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

  C.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D.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

  E.用联邦制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 【ABCD】

  考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重大时事。

  2000年6月,朝鲜和韩国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金大中实现了北南首脑会晤。这是双方冲破55年的对立和隔阂,在平壤实现历史性会晤,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打开了闸门。备选项A、B、C、D是会晤形成的共识。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则没有达成共识,故此E项错误。

  三、分析题

  1.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折这一观点。(2005年第33题)

  参考答案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材料中说明20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即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对此,我们既不可牺牲稳定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也不可牺牲发展来保持稳定,而只能把稳定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里,既要稳定又要发展的唯一出路是进行不断的改革。由此可见,本题的实质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相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2005年第35题)

  参考答案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的措施虽然没有在参考答案之内,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扩大就业。

  本题围绕扩大就业,设置了两个问题。由于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游离于材料,所以这道题看似材料式分析题,实则为论述型分析题。

  第一问要求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的原因。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裁员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方面的原因,等等。

  第二问更增加了场景感,要求考生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提出“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这里,考生的回答应是宏观性的,只要符合题意,具体答案允许多样化。

  3.材料1:

  2004年11月下旬,由于反对派质疑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乌克兰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莫斯科最难以容忍西方打着民主的旗号插手独联体国家的选举。……格鲁吉亚已经是前车之鉴,如果“玫瑰革命”在乌克兰再度得手,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可能会冲击其他独联体国家。如此一来,俄罗斯苦苦经营的独联体战略空间将不复存在。……乌克兰大选危机发生后,欧盟采取了与俄罗斯的支持态度完全相反的立场,立即以十分坚定强硬的态度对大选结果表示反对。……同欧盟以往处理热点问题时常常表现出的犹豫不决,议而难决的情景不同,欧盟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却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欧盟自今年5月扩大至25国后,乌克兰成为欧盟的直接邻国。

  摘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0日

  材料2:

  北约是在1949年为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冷战结束后,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于1999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3国加入该组织。今年3月29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7国领导人手中接过入约批准书,布什还会见了他们,这标志着北约由19国扩展到26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纵向防线被打通,其东部边界向前推进了1000多公里。

  摘自《当代世界》2004年第5期

  请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 (2005年第37题选做Ⅰ)

  参考答案 (1)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北接白俄罗斯,西与波兰、斯洛伐克毗邻,西南与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相接,南隔黑海与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相望。它处于欧洲和独联体的地理交叉点,介于东方的俄罗斯、西方的北约和欧盟之间,这一地区的形势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着整个欧洲地区的力量对比。

  (2)从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在欧盟扩大到25国后,乌克兰已成为其邻国,欧盟不愿看到乌克兰局面出现混乱,给欧盟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同时,乌克兰是欧盟要拓展的重要经济战略生存空间,以此推动其经济一体化进程。欧盟现已成为乌克兰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欧盟和俄罗斯的经济战略生存空间在乌克兰发生了冲撞。

  (3)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乌克兰是俄罗斯传统利益范围,它们之间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和血肉相接的人文因素,乌克兰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原料通道,它还是阻止北约东扩的屏障。俄罗斯不能容忍北约的东扩不止,第四次扩大以来,北约东扩直接触及到了俄罗斯的政治安全利益,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空间已大大缩减,特别是北约的疆域首次与俄罗斯接壤,使俄罗斯失去了传统的安全屏障。

  (注:要求考生能根据地图和材料概要叙述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点,指出乌克兰介于东方的俄罗斯和西方的欧盟、北约之间,后面两层意义的问题核心是分析欧盟扩大经济战略生存空间与俄罗斯传统利益生存空间发生的冲突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传统安全屏障而导致的利益冲突。)

  考题剖析 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第四和第七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西欧、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演变;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本题是关于当前世界热点地区问题的试题,命题者设置了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要求考生能根据地图和材料概要叙述乌克兰四周的地理位置特点,指出乌克兰介于东方的俄罗斯和西方的欧盟、北约之间,是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能源运输要道和战略缓冲地带。

  后面两个小问题要求考生结合乌克兰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该国“大选危机”折射出来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即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具体而言,这里有两个核心:一是分析欧盟东扩、扩展其经济战略生存空间与俄罗斯对抗欧盟、维护传统利益生存空间发生的冲突;二是分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削弱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与俄罗斯严密看管自己的“后院”、巩固传统安全屏障导致的冲突。

  4.

  材料1

  材料2

  我国石油的总资源量约为940亿吨,可开采资源量约是160亿吨。50多年来,仅找到60亿吨可采储量,这就是说至少还有100亿吨左右的储量亟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石油日消费量已达约548万桶,仅次于美国。……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长输管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量为21.6天。以上均为生产性储备,没有战略储备。(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发达国家一般有120—200天的战略储备。)下表是我国石油长期供需平衡状况。

  (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

  (2)结合材料1、2,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2005年第37题选做Ⅱ)

  参考答案

  (1)A.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分布呈现不均衡特点,储存量(生产量)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中东、拉美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都属发展中地区;从消费情况看,北美、西欧和亚太是石油资源的主要进口区和消费区,而这些地区主要为发达国家或地区;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最大供应地。B.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全球经济问题必须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4分)

  (2)A.我国的石油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勘探开发;消费增长速度快,对外依赖程度将日益增强,而我国战略储备严重欠缺,能源安全体系不完善;同时,国际竞争激烈,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还显得弱小。B.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问题,主要对策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完善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国际油价风险,同时,坚持“走出去”的方针,开展多元化能源外交,有效利用国际能源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措施。

  本题的第一问是分析世界能源的总体战略态势的特点,它涉及材料1,从图表可知,世界石油经济的战略态势分为“石油资源分布”、“石油生产量”、“石油消费量”和“石油贸易量”这几个项目。回答中应逐项数据比较,并按地区排序,最后概括出适当的文字结论。

  本题的第二问是分析我国能源的现状及其战略对策。关于我国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在材料2中已有所介绍,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并作必要的概括、归纳,考生是不难正确回答的;关于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战略对策,宏观而言,总的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这一总思路的具体解决途径,考生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只要言之成理,多个答案都可成立。

  

  5.

  材料1

  两个小时前,盟国空军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军事目标发动袭击。在我讲话的同时,这些袭击正在继续进行。……在根据联合国决议和经美国国会同意采取这次军事行动之前,联合国、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进行了历时几个月的不间断的和几乎是无休止的外交活动。……在海湾地区派有部队的28个国家已尽了一切应尽的努力来达成和平解决,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武力把萨达姆赶出科威特。……在我们获得成功以后,我们将得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真正机会。在那个新秩序中,可以依赖的联合国可以发挥其维护和平的作用,将联合国创始人的诺言和远见卓识付诸实现。

  摘自乔治·布什1991年1月16日的电视讲话

  材料2

  各位公民,此时美国和联盟部队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保卫世界免遭严重危险。……美国人民和我们的朋友以及盟友不会听任一个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和平的非法政权摆布。我们现在就要用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对付这种威胁,这样将来我们就不必用大批的消防员、警察和医生在我们的大街上应付这种威胁。……对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威胁将被消除。我们将度过这个危险时刻,并继续推进和平。我们将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还将把自由带给其他人。

  摘自乔治·W·布什2003年3月19日的电视讲话

  指出上述两次讲话内容的主要异同并分析其原因。(2004年第37题选做Ⅰ)

  参考答案

  (1)海湾战争起因于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采取军事行动。老布什讲话强调美国的行动得到了联合国的同意,联合国可以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小布什的讲话则以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和平与美国安全为口实,未经联合国授权,即宣布出兵伊拉克。(3分)

  (2)海湾战争时,苏联尚未解体,美国的经济刚刚开始回升,大国关系错综复杂,联合国作用突出,美国需要借助联合国,以打赢海湾战争。(2分)2003年发动对伊战争时,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9·11”事件后,把打击恐怖主义、确保本土安全作为主要战略任务,确立“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所以,美国不顾多数国家的反对,未经联合国的授权,就对伊发动了战争。(3分)

  (3)两次讲话都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其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2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这是一道比较(异同)型的分析题。两段材料,分别给出了1991、2003年美国对伊战争时两位总统的讲话。

  两次讲话的不同点:1991年老布什的讲话强调对伊拉克战争,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美国对其动武得到了“联合国决议”的同意。当时美国之所以要打联合国的旗号,是因为那时苏联尚未解体,美国有所顾忌;美国的经济实力有限,国内经济尚未全面回升;联合国的作用还很突出,等等。2003年小布什的讲话强调对伊拉克战争,是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美国安全与世界和平,美国对伊动武未经联合国授权。这次美国对伊战争之所以把联合国抛在一边,是因为苏联已解体,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9·11”事件的发生等,为小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两次讲话的相同点:都是美国总统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动员令,都提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在全球推行美国式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

  6.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20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HK]

  材料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下图中,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1)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2)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3)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2004年第37题选做题Ⅱ)

  参考答案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2)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分)

  (3)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4分)

  考题剖析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和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是一道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题,看似较难,其实不然,因为题后的三个问题指向明确、具体。

  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事件”,美国学者福山宣扬苏联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失败,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是资本主义。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据此分析,第一问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学科,对应的考点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第二问明确要求用唯物史观来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这一问大的框架已指明了,但具体涉及到什么原理呢?题目中“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已不能再改良了”是把社会意识形态永恒化。由此可见,这一问对应的考点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问要求说明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要更快更好地发展,从基本原则上讲:第一,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第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

  7.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根据资料,请回答: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003年第36题)

  参考答案

  (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贷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5分)(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4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马克思主义政策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和政策。

  宏观调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把握“1998年”这个时间界限,阐述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经济特征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表现,然后阐述中央政策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必要性。第一问要求结合图表,比较1997年前后我国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动的总体特征、政策措施和调控目标。做这类题目;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二要结合给定的图表数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问要求回答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论性较强,与图表关系不大。只要考生平时认真复习了,并作过必要的归纳整理,答好这个问题还是有把握的。

  

  8.

  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说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级世界》,1999年

  评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及其实质并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2003年第37题选做题Ⅰ)[HK]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提出的“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其实质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2分)一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相反,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张多极化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力量在增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2分)

  (3)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图谋给多极化进程增添了障碍,冷战思维、南北差距、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多种因素也会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进程会充满矛盾与斗争。(3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本题涉及的是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材料的阅读量不大,材料后的问题有三个内容:一是材料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由材料与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是“单极稳定论”。

  二是材料中提出的观点的实质是什么?是为美国的单边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并分析一下美国单边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危害。

  三是要运用哲学辩证思维来论述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趋势的进程是长期的、曲折的。

  9.

  工业国强加给进口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高贸易壁垒,再加上它们对农业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商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贸易的这种扭曲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摘自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1年世界1/6的人口生产了全部商品和服务的78%并获得78%的世界收入——平均每天70美元。而世界人口有3/5生活在61个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只获得总收入的6%——每天不到2美元。但是,他们的贫困不限于收入方面……世界各国能否一起努力来减少极端贫困人口?这是21世纪的根本挑战。

  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

  当面临资源短缺、人口迁移和贫困时,其结局无可避免地是冲突和不稳定。这将使世界变成一个充满冲突的地方。

  摘自英国《观察家报》,2000年7月16日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会“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2)从发展与和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南北差距拉大、南方贫困会引起世界的冲突与不稳定。

  (3)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2003年第37题Ⅱ)

  参考答案 (1)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是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的一种反映。由于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依附于发达国家,遭受其剥削和控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受到极大的伤害。(3分)

  (2)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的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霸权主义是建立在南北力量严重失衡的基础上的。经济上的落后与贫困是引起冲突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北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4分)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南北矛盾中,发达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发达国家在解决南北问题中负有主要责任,应切实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3分)

  [HT10.5L]考题剖析[HT9.5F]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要求运用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来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大问题之一:南北关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章的“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第五章的“南北矛盾”。

  针对第一问,考生首先要指出“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反映了南北经济关系的不平等,其次说明这一“扭曲”形成的历史根源(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发达国家长期控制、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因贫困落后长期依附于发达国家)。

  针对第二问,考生应首先回答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接着分析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关系,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与贫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消极影响,并由此指出南北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南方国家不发展,既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南北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针对第三问,考生首先要明确,这里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具体是指什么(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其次,运用此原理来分析南北矛盾及其解决,不难看出,南北矛盾主要是发达国家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发达国家是南北矛盾的主要方面。可见,解决南北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10.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贫血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

  材料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7月17日

  材料3

  中国于1988年12月6日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历次采取维和行动解决冲突的票中,大多投赞成票;在有的问题上投了否决票和弃权票。

  2000年,安理会多次审议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冲突问题,通过了第1297、1298、1310、1320号决议。中国参加了有关磋商并对所有决议投了赞成票。中国在有关磋商中表示支持秘书长提出的维和建议,希望建议有的效实施能够促进双方已达成《停止敌对行动协定》的执行,推动埃厄两国早日政治解决争端。

  1996年12月危地马拉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危地马拉派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12月29日危地马拉邀请台湾“外交部长”参加停火协议签字仪式,把台湾卷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且对中国代表的严正抗议不予回应。在表决时,中国代表投了否决票,并表示一个国家和平进程的实现,不能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发生民族冲突,联合国派出了维和观察团。1996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关于安理会授权该观察团在格鲁吉亚设立人权办事处的提案。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支持格鲁吉亚当事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但联合国观察团执行安理会授权的维和任务,不应包罗万象,更不应越俎代庖,将属于其他机构职权范围的事情也包揽过来。由安理会授权设立人权办事处超出了安理会的职权范围。因此,中国代表对这个提案投了弃权票。

  根据《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年鉴》整理

  材料4

  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仅此一点,就使中国成为一个战略竞争者。[HK]

  摘自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2)说明材料3体现的中国外交所坚持的原则。(3分)

  (3)如何认识材料4的观点及其实质。(4分) (2002年文科第37题) 

  参考答案

  (1)不同点:材料1反映的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材料2反映的中饿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1分)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2分)

  (2)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干涉内政的原则;特别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3分)

  (3)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既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材料4的观点无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4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主要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第八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苏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问涉及材料1、2,材料1表明了中苏结盟,针对第三方,这和战后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有关;材料2说明了中俄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这与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有关。

  第二问涉及材料3,中国在安理会中的投票立场体现了中国的外交原则。简言之: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对于一切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立场的原则。

  第三问涉及材料4,材料4表明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因为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自下而上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际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而美国有的政客则把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当做法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逻辑。

  11.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未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 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消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KG-*2〗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HT9.5SS〗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3分)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4分)(2002年理科第37题)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分)

  (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3分)

  (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4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针对这一情况,命题者设计了几则材料,旨在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热点问题的综合把握能力。这虽是一道跨学科的材料题,但难度并不大。本题有明确的导语提示,材料后的问题也很具体,因此只要对照提问仔细阅读材料,一般都能较好地解答。

  本题有三个问题,第一问涉及材料1,要求回答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材料1中的“扩大产品销路……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联系”,说明要求扩大市场,资本无限增殖是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说明国际分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推动了经济融合”,“现代通信业的革命……大大降低国际通信费用和交易成本”,“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将达到3.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说明交通运输、通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JP〗第二问涉及材料2,要求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全球化与中国》、《世界经济》这两段表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各国都可能从中获益。而把《世界经济与政治》、《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和《世界经济》这三段相结合,则表明:经济全球化中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其中美国收益最大,是最大的赢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饱受贫穷之苦。第三问要求结合材料1、2、3,分析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从回答“我国对策”的角度来看材料1,它告诉我们:首先要承认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事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以之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材料2告诉我们: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双重效应,可以说机遇和风险同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材料3告诉我们,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全球化真正实现双赢和共赢的目的。

  12.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始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作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2001年文科第35题)

  参考答案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3分)

  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3分)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分)

  (3)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申,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2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试题,兼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必要性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可能性是改革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已有能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经济意义是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政治意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

  实施这一战略要处理好的关系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关系,政府规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等。

  

  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摘自《2000年中国的国防》

  材料2

  现在美国国会有极少数右翼议员提出,既然冷战期间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那么今天美国为什么不重演这段历史,拖垮中国?按这些议员的逻辑:美国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花600亿美元拖垮中国算不了什么。这600亿美元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和来红利”。

  中国的国防建设养兵但不黩武,不会因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阿拉斯加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就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

  摘自《解放军报》2000年6月28日

  材料3

  促进和平的实现——我们必须消除法律和关系体系所受到的威胁,因为这种威胁影响各国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监督和检查制度来防止核武器和毒气的扩散,同时对违反全球准则者实施惩罚。我们正努力制止先进导弹技术的扩散,同进研制战区的和国家的导弹防御系统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在设法通过不断的加交努力和严厉的执法建立一个由协议、法律、核查人员、警察和军事力量构成的多层网络,不让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和侵略分子拥有武器和活动余地。

  摘自奥尔布赖特:《美国对外政策的考验》

  材料4

  英国首相布菜尔今天宣布了一项处理国际事务的崭新理论。他援引肯尼迪的话论证说:“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我们的安全。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当有人受到奴役的时候,有谁会是自由的呢?”布菜尔说,我们在对外政策方面面临最紧迫的问题是要我们充当积极介入他国冲突的那些情况提出正当理由。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主要原则。但是,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加以限定。

  摘自路透社芝加哥2000年4月22日电

  材料5

  第一条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第二条

  为求实现第一条所述各宗旨起见,本组织及其会员应遵行下列原则:

  一、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二、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

  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威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摘自《联合国宪章》

  请回答:

  (1)材料1的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2、3分析其原因。(4分)

  (2)比较材料4、5,指出其不同观点,并剖析“处理国际事务的崭新理论”的实质。(4分)

  (3)综合分析上述材料,指出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的关键。(2分)(2001年文科37题)

  参考答案

  (1)美国的国防开支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中国的国防开支绝对值很低,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2分)

  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和平的保护者自居,借口受到威胁,不断扩大军费开支,以支持其军事优势。中国是社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不会走军备竞赛之路。(2分)

  (2)材料4主张以价值观为“理由”干涉别国内政。材料5认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应遵遁主权平等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2分)

  材料4的所谓“崭新理论”宣扬的是“新干涉主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2分)

  (3)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和平问题。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真正停止军备竞赛。(2分)

  考题剖析 这是一道跨章节的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中美两国的对外战略,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处理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的不同主张),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新发展,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等等。第(1)问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占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国防开支都是最高的,中国的国防开支则低得多。究其原因是两国奉行不同的对外战略。材料3中美国以世界和平卫士自居,借口受到威胁,不断扩大军费开支,力图独霸世界。材料2中提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第(2)问涉及材料4、5,材料4主张以“西方价值观”为理由干涉其他国内政。材料5认为应以联合国宗旨、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材料4中提出的“崭新理论”是“新干涉主义”,其实质是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3)问要求综合分析几则材料,指出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要维护世界和平,从材料1、2可概括出必须真正停止军备竞赛,从材料3、4可概括出要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从材料5中看出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

  2000年考研政治真题时政评析

  一、 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命题、考试的一般原则和特点

  (一)〈政治理论课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

  1、 考试范围

  (1) 党和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2) 年度间(1月至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2、 考试要求:应该说,时事政治的考试主要是考考生的识记,也就是记忆能力,即主要是按评价目标1来命题,当然也有部分选择题、简答题也考考生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试题的分值、题型

  时事政治试题在政治理论题中所占分值为10分。命题题型为简答题、选择题。

  从1990年到1998年的时事政治试题的分值分配都相当稳定,即不定项选择题1题,2分;简答题2题,每题4分,共8分。1999年、2000年改为选择题(含单项选项、不定项选择)5分,简答题1题5分。

  (三)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

  时事政治是考研政治理论课中较为特殊又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说它特殊是因为时事政治部分每年不可能重复,变化因素多;说它重要一是它本身占有10分,同时一些论述题、材料题往往直接、间接的联系时事政治命题。

  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 实效性强。考试范围界定在1--12月的重大时事政治。但由于受命题时间、考试时间的限制,主要考2—10月的重大时事政治,11月、12月的重大时事政治考得积少,个别年份考1个选择题。

  2、 政策性强。考的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每年3月的人代会和10月份的中共中央全会,尤其是中共中央全会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即使是国际时事政治方面的命题,也是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对国际重大事件的认识和政策来命题的。党和政府的政策主要是侧重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几乎没有涉猎。

  3、 权威性强。时事政治试题和答案应该是非常权威的,一般均出自党和国家公布的重要文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谈话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民日报》、《半月谈》杂志公布的,而且所考时事一般不会脱离年底由新华社权威媒体评选出的国际国内十大新闻。

  二、 2000年时事政治试题评析

  2000年时事政治实际是考1999年的时事政治。而1999年是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澳门回归、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等是大家意料和期盼的。但1999年国际国内出现不少突发性的大事,如北约轰炸南联盟、李登辉的“两国论”、“法论功”问题等。

  2000年时事政治的命题还是在意料之中的。

  (一)、文、理科第29题简答题

  题:简述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放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2分)

  评析:本题是考生重点准备的,得分率也比较高。按照历年的惯例,每年的中共中央全会或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都是时事政治的重中之重。最近5年,1996年考的是十四届五中全会,1997年考的是十四届六中全会,1998年考的是中共十五大,1999年考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所以2000年这个简答题命题的方向是大家意料之中的。

  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考生还是得分不理想。本题出自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但命题限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不少同学答的是“近期(3年)的目标”而丢了分。有些同学答的倒是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但只答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他要点答的不准,或不全全面,得分也不够理想。

  (二)文、理科28题(2分)

  题目: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在今后六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德国前总理科尔

  C、新西兰前总理穆尔 D、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泰国副总理素帕猜

  答案C、E

  评析:本题是一不定项选择题。应该说中国加入WTO是1999年的一件大事,广大考生也是把它作为重点准备的。但着重准备的是中国加入WTO的原则、利于弊及意义等。因此,尽管这个题考的是重点,但这种命题方式有时出人意料的,得分非常不理想。这也是提醒考生,在对一些重点问题作备考准备时要相当全面。

  (三)文、理科27题(2分)

  题: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

  A、 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B、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

  D、 坚定不移的保持社会稳定

  E、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的命题内容与方式是考生熟悉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和坚决抗议,这是1999年的大事之一,但这件事本身并不太好出题,因此,考了江泽民总书记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考生稍加分析均能选对,得分率也较膏。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少选了正确答案。

  (四)文理科16题,单项选择题(1分)

  题:1999年10月,国家立法机构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核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法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考试的时间要求为99年10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核国家是美国。本题只要是对时事政治,稍作复习就能选对,得分率亦相当高。

  三、 2001年时事政治命题的展望及复习建议

  2001年时事政治的命题在分值、题型方面不会有什么变化,文、理科试题也将完全相同。

  在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台独”的批判、继续关注“法轮功”问题及国际重大时政。

  在复习方法上,平时多注意报纸、电视新闻,尤其是翻翻《人民日报》,复习冲刺阶段要选一本简明实用的时事政治的辅导材料。一般地说,时事政治部分是可以最后突击准备记忆的,但还是注意当年时事政治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命题。


本文关键字: 考研时事政治真题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