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9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总述

2018-09-06 16:10:03来源:网络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给大家整理2019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总述,请参考:

  一、王朝兴亡更替、文明持久不绝

  四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在王朝的兴衰成败中循环延续,但这不是停滞不前的兴亡循环,而是一个循环前进的历史进程。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最终成为古代世界最持久最辉煌的文明,并带领整个东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一个灿烂的东亚文明圈。

  [识记1:朝代更替顺序及起止时间,见附文]

  [战争类型:王朝更替;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南下]

  1、兴亡更替的原因:

  1)内部的社会阶级矛盾(人口滋长、生产力缓慢发展与土地兼并的矛盾);2)外部的少数民族南下。

  ——还应该看到的是,在古代世界能维持如此庞大疆域的帝国,往往都是骤兴骤亡,其文明历程也随之中断(或者没落)。古代中国的王朝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最终也都会灭亡,然而四五千年来中国文明进程从未中断,并保持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繁荣辉煌,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

  2、疆域的扩展:(疆域应理解为“势力范围”而非“版图”,清朝除外——长期有效控制、条约国界)

  1)发达文明拥有的扩张力与控制管辖能力;2)发达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与同化能力。

  (三代)黄河流域 —→(秦汉)岭南、西南、辽东、河西走廊、西域—→(唐朝)东北、蒙古高原—→

  (清朝)〈新疆〉、西藏、台湾

  [识记2:各大朝代的疆域地图与行文〈秦、唐、清〉]

  3、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形与易于农耕的自然条件,让华夏先民在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并顺利的融合统一,发展成东亚的优势文明;长江流域乃至南方地区宜农的自然条件、山川阻隔,又为华夏民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腹地、以及文明避难所;东亚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位置,为古代中国阻挡了来自西方的入侵,又保留了贸易往来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二、以农立国、农牧交融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下,古代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成为古代世界富足与繁荣的象征。

  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富足与繁荣的强大吸引下,波浪式的涌向中原。在农牧碰撞中,中华文明承受着巨大冲击,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在清朝发展成为农牧结合的世界大国,成为现代中国的基础。

  1、技术发明:

  重生产,实用性、经验性的技术发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等技术对世界历史作出巨大贡献(发展不出现代科学)。天文、农学、数学等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如天文服务于历法、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总结:中国古代的天文、农学、数学、地理、医学]

  2、土地赋役与兴衰:

  有作为的王朝,在开国之始,都会通过调整土地所有(分田)和赋役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迎来盛世;在王朝的中后期往往会通过赋役制度的改革(两税法、方田均税与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稳定生产,提高财税收入。然而,由于人口滋长、土地兼并,所有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识记3:(汉唐)盛世的形成与表现: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政治清明——注重吏治〈选贤任能〉、革新政治、戒奢从简、兴文改法]

  [总结:1、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农牧兵制:在募兵制之前,耕战结合——农民平时务农、服杂役、战时服兵役,如隋唐府兵制;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生产与战斗相一致;女真的猛安谋克制、满洲的八旗制,是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

  [农民起义:略]

  3、疆域开发与农牧关系

  秦朝统一之后,汉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从黄河流域扩展开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300多平方公里的农耕区域(大致相当于北宋的疆域),并分为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与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汉亡之后直到两宋时期,中国基本保持一种“少数民族南下,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态势。

  1)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南宋时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经济中心转移。

  [识记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春秋吴越争霸时,江南得到开发;②东晋南朝的江南农业开发,为南移打下基础;③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④五代时继续南移,南方人口超过北方;⑤南宋时完成南移,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识记5:(六朝)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②民族融合;③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

  2)南北关系与政经分离:

  元朝之后,由于都城基本都在北京,中国出现了“政治上北方控制南方,经济上北方依附南方”的政治经济格局。由于政治、军事在北方,粮赋北运就显得尤其重要,大运河的地位十分突出。

  [识记6:历代都城的位置与名称(今称);中国6大古都:西安与洛阳A.D.1046年-B.C.907年(分裂时期除外),北京(金元明清)、南京(明初与六朝等分裂王朝)、开封与杭州(五代北宋、南宋)]

  [比较:隋、元大运河]

  3)民族格局与疆域开发:

  [先秦的民族格局:华夏族与蛮夷戎狄] [民族关系:①战争;②和亲;③互市]

  蒙元之前,南下的少数民族,毫无例外的在农耕区域被汉化,汉族王朝农耕区域之外的开拓则无法长期维持。直到明朝驱逐蒙元时,汉族王朝才接过了云贵高原控制权;东北据说是清朝入关带过来的嫁妆;中唐丢失的西域,到清朝重新控制之时,成了伊斯兰化的“新疆”;蒙古高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舞台,是清朝通过征伐与“满蒙联姻”才被有效控制;西藏受到蒙元松散控制时,其宗教也传给了蒙古人,这成为清朝要控制西藏的出发点。

  [比较:秦、明长城]

  [总结:少数民族的演变与现今的后裔]

  [比较:古代杰出少数民族首领:统一本部、建国称帝、仿制汉制、创立文字、反抗压迫]

  三、大一统的文明模式、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文明模式,开始于秦始皇,在汉武帝时期定型后,无论是社会动荡、地方割据,还是外族入主、外来文明冲击,中国终究是往大一统的轨道前进。而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让大一统文明有了新的高度。

  从宋朝开始,古代中国进入政治平民化、经济商品化、文学市民化的时期,没有长期垄断仕途的世家大族,没有再出现地方割据;士农工商的阶层界限减小、流动性增大,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统治阶层。虽然还有农民起义这种激烈的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方式,但社会的精英阶层却是极少参与,并继续主导着变动后的社会政治思想,古代中国出现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元朝除外)

  [识记7:统一的原因:(秦)生产力提高、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秦国富兵强,嬴政的战略策略得当;(隋)各族融合,北方恢复发展,文帝加强准备,陈朝腐朽]

  [识记8:统一的意义: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定生活]

  1、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集权官制:皇帝独尊、相权分割制衡,中央任命监察地方官、收缩分割地方权力,军事大权调统分离。

  2)选官制度:由察举到科举,从贵族化政治到平民化政治。

  [识记9:科举制度的影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

  [总结:1、中央官制的演变;2、选官制度的发展;]

  2、思想文化领域:

  1)确立官方统治思想,以及官学制度;“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宋明理学”。

  2)统一文字,文化包容,儒释道三教并行,服务于专制统治、不允许挑战皇权;

  3)重传承,拥有尊老治史的文化传统,“以史为鉴”的历史大国。

  [总结: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比较:《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3、经济的大一统:重农抑商、统一货币(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本文关键字: 2019考研历史学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