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现代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

2018-10-17 10:08:21来源:网络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现代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请参考: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寇深祸急的形势面前,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的可靠保证。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映成辉,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尽管这场反侵略战争异常艰苦,尽管在统一战线内部还存在着不少分歧与摩擦,但觉醒的中国人民最终经受住了骇人听闻的打击,历经八年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 全民族奋起抗战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卢沟桥事变 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思想上等各方面加快了对华侵略战争的准备,并在国际上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中国军民的奋起抵抗,揭开了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国抗战的序幕。

  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立即动员全国海陆军,准备应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平津地区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及各界爱国人士,以各种实际行动积极援助二十九军抗战。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并提出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四个条件。蒋介石的这个谈话,虽然仍有妥协退让之意,但它"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全国同胞的欢迎"。

  平津陷落 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目的是要占领平、津,控制华北,进而灭亡中国。7月下旬,侵华日军10万人,分三路包围平、津。中国守军阵地几乎全被日军炮火摧毁,官兵伤亡惨重。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战斗中阵亡。7月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危机。

  八一三事变 日军大举进攻华北的同时,加紧部署对上海的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上海,进逼中国的首都南京,压迫国民政府屈服,以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8月13日,日军以上海租界为据点,突向闸北进攻,并以海军舰艇猛烈攻击上海市区,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奋起还击,淞沪抗战由此爆发。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对日本的侵略,"实行自卫"。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及特点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加速了国共合作的进程。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信社公开发表7月15日由周恩来向国民党发出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文件。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0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相比较,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它是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又具有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它是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第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统一的纲领。互相承认,遇事协商,是合作的主要方式。

  二、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 为了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寇的纲领、方针和具体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提出了为贯彻这个纲领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洛川会议所确定的原则和纲领,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着重讨论党务和施政方针。制定了一个《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了国民党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政策。该纲领在坚持抗战与争取最后胜利的总方向上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基本一致。但在改革政治、改善民生、实行全民抗战等问题上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大会还决定成立有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国民参政会。

  中间党派的抗战主张除了国共两大政党的抗战主张外,一些中间党派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它们一致参加抗日,力主国内各政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以争取最后胜利。但中间党派的一些领导人对蒋介石合作的诚意,估计偏高,希望过大。直到国民党顽固地坚持"一党专政",排斥其他党派,甚至迫害其他党派成员时,中间党派及其成员的绝大多数才逐渐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坚持团结抗战的同时,注意保持和加强自己组织的独立性。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开幕。国民参政会是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并非真正的民意机关,它所通过的议案对国民政府没有约束力。尽管如此,它是各党派在政治上合作的一种形式,在促进全国团结和政治民主化方面有着进步作用。

  战区工厂、学校内迁中国的工业,多集中在上海等沿海沿江城市。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纷纷将工厂迁往内地。为保证战时物资供给,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厂矿也陆续内迁。到1940年,共内迁川滇桂陕厂矿共448家及大批技工和机器材料。其中国防工业占60%以上。这对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对支持持久抗战起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东部战区高校大都迁往西南、西北,或就近迁入山区。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和科技精华,促进并推动了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

  国民政府的抗战部署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即1937年8月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贸易转变双方优劣形势。按此战略方针,策定防御作战指导原则:以一部兵力集中于华北各要点,重叠配备,多线设防,逐次抵抗;主力集中华东,力保淞沪要地,掩护首都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华南各主要港口。随后,为加强具体的军事指挥,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华北各地的激烈抗战日军占领平津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兵分三路向华北展开进攻。一路沿平绥线,进攻晋察绥;一路沿平汉线,进窥河南;一路沿津浦线,侵犯山东。其中战事最激烈的是平绥路方面。1937年8、9月间,日军主力进犯平绥线,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抵抗,南口、张家口、大同等地相继失陷。为确保晋北要地,第二战区组织了太原会战。会战由平型关战斗、忻口防御战和正太线防御战役、战斗组成。 11月8日,太原陷落。太原会战至此结束。与此同时,在平汉路与津浦路方面,日军也连连得手,中国军队随着日军的进攻而逐步后移。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政府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华东、华中的抗战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出动73个师进行淞沪大会战,坚守了3个月,给日军以重大打击。11月12日,日军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占领了上海。随后,日军向南京方向进迫。在敌猛烈攻势下,苏南、皖东南各地相继失守。12月5日,日军迫近南京市郊。尽管中国军队共约10万人进行了南京保卫战,但因日军攻击猛烈,未能持久。 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接着,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一个多月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有30万以上的中国军民惨遭杀害。在日军向南京推进时,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决定迁都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打通津浦线,部队分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夹击徐州。为粉碎日军的战略企图,国民政府在1938年春组织了徐州会战。期间,台儿庄之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是正面战场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会战后期,为保存有生力量,摆脱不利态势,中国军队从敌包围空隙中撤出转至新阵地。5月19日,徐州失陷。接着,日军向武汉发起进攻,以威逼中国政府迅速屈服。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进行了战略防御阶段最大的一次作战,即武汉会战。这次会战历时4个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争取了时间。10月25日,武汉失守。

  四、中日谈判的破裂与近卫第一次声明

  为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也施展政治诱降的手段,以迅速解决中国事变。1937年10月,日本要求德国为中日直接谈判牵线搭桥,诱使国民政府投降。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命会晤蒋介石和孔祥熙,转达了日本提出的七项和谈条件。随着上海、南京的沦陷,12月22日,日方又提出了更高的条件。由于蒋介石畏于人民的压力,不敢贸然接受这些十分苛刻的条件。1938年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至此,陶德曼调停以失败告终。

  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区政府正式成立,由林伯渠、张国焘分别担任主席和副主席,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 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决议,承认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成立后,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各项政策,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对日作战。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了华北敌后战场。与此同时,新四军向长江南北敌后挺进,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逐步创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及华中抗日根据地。以这些根据地为战略依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日渐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基本力量,成为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党内外的混乱思想,阐明抗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预见了抗战要经过战略的防御、相持和进攻3个阶段;指出要把抗战胜利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坚持打人民战争。它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国共两党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六、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际援华活动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南京失守后,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人抗敌总会、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组织。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也以种种方式参加抗战,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国际援华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国际工会联合会、国际运输总工会等国际无产阶级组织不断号召各国人民采取有力措施援华反日,取得了显著效果。苏联从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了中国抗战以很大援助。1937年8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七七事变到1939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贷款,并派出大批军事专家来华,其中苏联空军飞行员在对日空战中屡立战功。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也都纷纷起来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越南、缅甸、新加坡和马来亚、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人民也以种种形式赞助中国抗战。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或作为新闻记者到前线采访,或参加医疗队救治伤病员,或参加抗战中的各项建设,或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这些都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关键字: 2019考研历史学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