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9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2018-12-14 09:20:26来源:网络

  考研历史学是统考学科之一,历史学专业课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其中,中国古代史约占整体的30%,所占比例较大。所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很重要。下面新东方在线为帮助考生提取复习重点,整理了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希望下文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六节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一、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面临的问题

  A:土地兼并

  B:赋税繁苛

  C:庄园发展:租给农民耕种,租种者称为“庄客”、“田客”;依附性弱。

  D:边疆形势日趋严峻,原有镇戍镇不足以应付,军费紧张。

  2、改革措施

  A: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唐初三省六部体制分工明确,职掌固定,无弹性。后随形势的变化,有些事情无部门负责,只得奏请皇帝。高宗武后时,设“北门学士”。武则天时交中书省处理。武则天时出现“使职”。玄宗时采纳张说建议,改革。下设五房,掌庶政。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B:检括户口。唐前期在正役和杂徭之外,另有“色役”,不服役者纳资,称“资课”。色役可免征行,纳资后可不上番。不少人冒充色役。宇文融括户。

  C:改变地税、户税征收制度。唐前期地税作为义仓用,户税非定制。玄宗时按丁征收租庸调不再适用,改地税按户等征收为按亩;户税为定制,按户征收。

  D:实行回造纳布与和籴制度。开元25年(737年)。

  E:改革兵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法承担兵役。募兵制发展: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基本上被募兵制代替。开元11年(723年),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由募士承担,号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边镇戍兵自737年行招募制,戍兵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749年,折冲府无兵可征,政府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至此,府兵制废除。另一变化是:边疆形势的发展导致节度使的出现;武则天时实行屯防制度;开元初年,沿边设九个节度使和一经略使。节度使兵多财厚,形成内轻外重局势。 “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新唐书》卷50《兵志》)

  二、安史之乱

  1、背景

  A:胡人出任边将:开元末,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用胡人为节度使。胡将团结不同部落胡人,形成集团。

  B: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2、叛乱经过天宝14年(755年)起兵;次年正月,称帝洛阳,号大燕,攻陷长安。马嵬驿之变。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许远。763年被平定。

  3、后果

  三、藩镇割据

  1、割据的原因 由平叛力量与反叛力量及唐王朝维持均衡导致。

  2、割据类刑

  A:河北地区型: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独立性最强。

  B:中原、西北型:依附和游离,半独立。

  C:东南、西南型:基本忠于朝廷。

  3、藩将与部属的关系 牙兵。

  4、政府对割据者的战争德宗朝泾原兵变。宪宗朝获得较大成果,淄青、淮西藩镇平定,河朔纳地归命,称“元和中兴”。

  5、割据的影响

  四、宦官专权

  1、典掌军权玄宗时宦官高力士管小事,不掌军权。肃、代时李辅国(尚父)、程元振、鱼朝恩典禁军;代宗曾诛杀后者,不令宦官典兵。德宗时任宦官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神策军,此后形成定制,控制了中央军事力量。

  2、参预机要 宪宗任宦官为“左右枢密使”,与“左右神策中尉”合称“四贵”。

  3、监军

  五、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南衙北司之争)

  1、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死,太子诵即位,是为顺宗。顺宗久厌宦官专权,遂擢用东宫旧臣王伾、王叔文进行改革,罢宦官所掌宫市(在长安市场采购宫中所需物品)及五坊小儿(为皇帝饲养动物),又任用武将统神策军,企图夺宦官兵权。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发动政变,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纯,是即宪宗。二王当政146天即告失败,皆被贬死于外地。由于顺宗预定下一年新年号为永贞,故这次改革又称“永贞革新”。

  2、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835)。时唐文宗在位,先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事泄未遂。文宗又起用李训、郑注,在二人帮助下毒死大宦官王守澄。李训等进而制定了进一步剪除宦官的计划,于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朝会时,遣人奏称左金吾厅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文宗命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众宦官前往观看,李训事先已伏兵于院内,计划将宦官尽数捕杀。不料仇士良等察觉情况有异,抢先挟持文宗退入后宫,遣神策军大杀朝官。结果外朝势力彻底失败,许多大臣全家被杀,死者不可胜数,长安城一片恐怖气氛。此后一段时间“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1。此事又称为“甘露之变”。

  六、牛李党争(“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牛李党争以两派首领而得名。牛党首领为牛僧孺、李宗闵,李党首领为李德裕。宪宗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科举对策中触犯宰相李吉甫,德裕即吉甫之子。穆宗初年李德裕又借一次科场案之机打击李宗闵,此后矛盾日益激化,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双方交替进退,一派得势即贬另一派为外官,文宗以至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文宗死后武宗即位,用李德裕为相,牛党诸人尽被贬斥。武宗在位七年死,宣宗即位,李德裕被贬至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不久卒于贬所,党争以牛党胜利告终。牛李党争的性质所在,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言之,牛党多为科举出身之庶族,通过科举相互援引,李党多为山东士族后裔,重视门第而鄙薄科举。牛党在藩镇和边疆问题上倾向于姑息妥协,李党则态度较为强硬。但上述分歧又并非绝对,有时仅仅表现为单纯的人事纠葛以及意气、趣味之争。就个人政绩而言,李德裕更胜一筹。他任相时,辅佐武宗裁抑宦官势力,击败回纥骚扰。会昌三年(843)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卒,其侄刘稹欲擅自继位,德裕力主发兵讨伐,终于将泽潞平定。这是唐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与藩镇割据的正面冲突,其获胜德裕功不可没。会昌五年,李德裕又协助武宗进行灭佛之举,拆除寺院数万所,勒令僧尼还俗26万余人,没收大量土地,改善了朝廷财政状况。德裕死后,唐朝中央再无杰出人材,衰颓终于难以挽回。


本文关键字: 2019考研历史学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