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经验

2020-04-28 12:08:50来源:网络

  2019年3月26日晚上,我手机响了一声,通知栏显示了华东师大历史系的拟录取通知邮件。我把邮件读了又读,确认是我,确认是这个学校,确认是近现代史这个专业。我当时在人行道上走着,周围都是人,但还是忍不住振臂一呼:“啊——!”

  我是从2017年7月1日正式开始准备考研的。一战复习五个月,最后成绩高出国家线14分,但未达复试线,随即决定二战。接下来一整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二战成绩高出复试线15分,并在三月顺利通过综合复试,获得拟录取资格。

  由于我本人本科是经济学,历史学考研的复习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期间经历过迷茫——最初我根本不知道历史学的卷子到底该怎么答题,单就这个问题就令我困惑了很久。甚至也出现过一些短暂性的绝望感——特别是当我发现历史学知识量如此之大,根本复习不完。而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历史学考研经验贴非常少,导致许多路只能自己去摸索。所以现在我写下这篇经验贴,一方面是希望能真正给予有志于史学研究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对我过去近两年的经历的总结。

  最初我对跨专业考研的难度是完全无知的。

  17年7月我开始备考那会,我找了两套书出来看:一套是高教版的中国史教材,另一套是斯塔利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大约用了两个月,我把这两套通史通读完了。当然,这种没有重点意识的读书法,肯定是什么都记不住的。9月初,我查了一下往年统考的真题。读完真题,满心困惑:这些选择题为什么考察得这么细?这8个名词解释为什么我只答得上两个?还有这几个论述题我根本写不出什么观点啊!?

  到9月份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继续这般学法,年底的考试我可能会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正巧这时候某宝上买的长孙老师的历史学名词解释和论述题两本书到货了。我仔细翻了翻这两本教辅,我想到:这不就是考试的重点吗?考试不就是用的这样的答案吗?!大学一些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就是背诵这些类似的东西来通过的吗?那如果我把这两本背完,参加考试不就有希望通过了吗?

  这几乎是绝处逢生。9月以后,我就抛开教材,只背这两本教辅了。当时我大致算了一下,距离考试还有110多天,而教辅上共有四百多个论述题,所以如果我每天背10个论述题,那么在考前我可以背整整两遍。名词解释那本教辅我也做了相似的背诵计划。

  所以在我一战前备考的110多天里,背诵定量的论述题和名词解释成了每日的死任务。白天疯狂背诵,晚上回家背一遍给我的父亲听,让他对照着书帮我检查一下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当然,不可能句句都记得分毫不差,大体意思相仿即可,目的是最后的考试写得出内容。

  我固然知道学习不该用这种死记硬背的办法,可这也是考试时间临近的无奈之举。在背诵之外我会找出一些相关史学著作帮助理解。毕竟时间有限,复杂的问题就不去钻研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这两本教辅上。

  背诵第一遍是很慢的,但是第二遍、乃至第三遍就快得多了。到考前大约十多天的时候,这两本教辅差不多已经被我翻烂了。书中每一段文字都充斥着红笔作的记号,页面边边角角都写满了额外的注解。

  于是脑子塞满了这两本教辅的内容,我上了考场。历史学考了197分,总分329分,尽管不达复试线,但高出了国家线14分。从应试的策略上说,不得不承认我的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当然,扣分也是扣在了我的“死记硬背”上。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那年的卷子考了一个名词解释“君士坦丁”,由于记忆的混乱,我把“查士丁尼”的事迹给填了上去。两位相隔了两百多年的著名的罗马皇帝,在我的脑袋里互换了时空。材料题和论述题的应答也是非常混乱的。因为不懂得事件的本质,不知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答题的时候只好想起什么写什么,胡乱地、又尽力地把空白的答题纸填满。自然,整张卷子都乱糟糟的,这必然拿不到高分,难以获得录取资格。

  仓促的一战结束了。不管怎么说,靠着五个月的从无到有的复习,我就能超过国家线,我想,为何不再战?那时,距离二战还有大半年。我决定换一个学习方法。

  二战的准备时间非常充裕。除了阅读教材和历史学专著以外,我听了大量历史学课程。这要感谢如今发达的网络,历史学本科阶段的通史类课程几乎都能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找到。录制的都是名校课程:北大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东北师范的世界古代史课程、耶鲁的中世纪课程、华东师大的20世纪世界史课程等等。这些课程都由业务水平顶尖的教授讲授,只要耐心听下去,就一定有收获。而且课上老师通常会推荐一些书籍或材料,我们也可以自己去找来读一读,作一个很好的补充。即便从应试的角度看,我发现大部分已经在历年真题中出现过的论述题,都能在课上找到对应的讲解。

  我大约从18年4月开始听这些课程,到十月份,本科阶段的通史类课程我大体都听完了(近现代史由于比较敏感,资源不好找),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十一月份我又补听了关于史学史的课程。我父亲看到我的努力,评价说我几乎是读了第二个本科。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纪录片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一战时死记硬背的大量的知识此时也发挥了作用。这些强记的文字材料帮我搭建好了知识框架,听课时,这些知识都串起来了,活泛起来了,而又因我具备了知识框架,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容易记得住。

  经过大半年的知识积累,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同于前一年的状态。就论述题来说,我不必再拘泥于教辅上的答案,相对地可以有自己的发挥。许多名词解释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去表述了。我当时有了充分的信心。

  可能在答题技巧上仍有一些不足,二战的得分并不是很高。历史学考了218分,总分350分,好在获得了复试资格。这里我做了很多分析,关于为什么一张基本都答得上的卷子没有拿到高分。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我二战压力非常大,答题时过于求稳,论述题只有“述”,而没有足够地“论”,不满足答题要求;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改卷的要求非常高,给分不宽松。

  接下来就是复试了。复试过程是非常紧张的,好在总体顺利,结果也获得了拟录取资格。华师大的复试流程是很常规的,分为笔试、英语口试和面试。今年笔试题目共有六个,三个简答和三个论述,每一个简答加一个论述分别考察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内容比较常规,难度稍大。六个题给两个小时作答,基本是答不完的,我猜测这样安排的目的还是希望能考察出学生到底擅长哪一部分的史学研究。另外,华师的复试题似乎年年都是变化的,如前一年的复试题共有三道,最不友好的题目是问你对社会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了解。面试和英语口试气氛较好,并没有太多刁难。纵然内心忐忑,我还是努力试着带着诚恳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老师,感受到的则是老师的和蔼与亲近。

  我初试分数方向上排第九,复试后上升至第五,真是太好了。总结一下复试经验,我想学生应当要弄清楚老师复试考察的目的。我总结了四项:一,你不应是考试的机器,在教材以外要有相当的阅读量,要有自己的思考;二,性格正常,阳光好学;三,你的家庭支持你读研究生;四,有科研经验就更好了。

  最终,随着收到拟录取的通知邮件,我的考研路程结束了。这是我期待的结果。我在备考阶段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考历史学的研友,他们当中有成功的,可惜的是失败的居多。随着考研人数的上升和推免比例的上升,考研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亦随之提高,这是每一位考研学子都必须注意的。

  以上是我的考研历程。但我还有一些要说的话。备考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困惑过我的问题,我现在差不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下,如果能帮到大家,将不胜荣幸。

  统考与自命题的区别是什么?命题有规律吗?

  除了极少数自命题和统考一样中国史世界史全部都是考察范围以外,大部分自命题只考中国史或者世界史。只考中国史或世界史的自命题卷子,复习量至少在表面上少了一半,但一般会考得更难更细致一些。统考的难度就在于范围非常大,你不得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个人更喜欢统考卷,分值分布均匀科学,题目难度适中,更公平,不容易有大家担心的猫腻。

  我研究过历年自命题卷和统考卷。自命题这边,大家一定要做往年真题,常常会有相似重复的题目一年隔着一年出现。而且通过往年真题,你能够大体知道这个学校的考察方向和研究方向。统考卷的特色是从来没有重复的题目,大分值题基本不回避重点。从命题规律上看,偏题难题多出现在日本史和印度史的考察上。另外统考还会偶现特别偏的题目,曾经选择题考察过中古非洲、近代菲律宾,名词解释考过印尼的一次起义……真的很bt了。

  好在,当复习足够到位,会发现不论自命题还是统考的题目,都基本答得上了。

  如何查阅院校历年招生信息?

  到了9月报名,择校可能将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既要考虑自己向往的院校和导师,又要掂量考取目标院校的难度。在各大院校的官网上,历年的招生信息都是可以查到的。信息公开详略稍有不同,有的院校会把所有历年的录取学生姓名、专业方向、初试复试成绩都挂在网上,非常给力。有人说考研是信息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备考期努力获取外界信息,不要完全地闭门造车。

  如何每天坚持学习?

  我从不认为学习要靠坚持。坚持学习,总会有坚持不下去的一天。我更喜欢把学习当作上班,甚至比上班还轻松一些。至少可以睡到自然醒,养好精神高效学习,自己还可以决定自己学习的节奏和内容。只要每天有相当之进度,一个月后回看所学,会发现好多书看完了,好多题目弄懂了,会很有成就感。

  我有一段时间把历年真题卷子随身带着。一方面研究往年真题是必备的功课,借以了解历史学的重点考察方向;另一方面,任何一张历史卷子上总能找到不会的题目,这常能提醒我自己的无知。

  用哪一套教材比较好?教材之外要不要阅读史学专著?

  自命题或者统考卷用的指定教材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得到,一般都是高教版和北师大版。但实际上任何一套主流教材都是足够用来备考任何一个学校的题目的,不必过于纠结。

  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量非常大,备考时间却有限,是否拨出时间阅读专著成了一个问题。我这里冒昧地给出阅读专著相关的建议。如果备考比较早(比如年初、甚至早几年就开始了),我建议在阅读教材之外,大量阅读专著。教材太过“言简意赅”,很多历史事件仅仅阅读教材在理解上是不够的。如果备考紧张,那么可以选择在12月考完试到3月复试之间的时间里大量补充专著阅读。

  如何看待考研经验?

  我因为考了两次,因而有幸认识了许多考研成功的同学。在我目之所及,考试能获得高分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本科是历史学的并且大学四年学的很认真,在考前稍加复习即可;另一类是反复研读教材的,有甚者刷教材四遍以上。按照我的考研历程,我大约是走了一条中间道路。以上大家都可以参考。

  千万别信那些吹牛的话。常常能看到一些经验贴说自己备考三个月就取得成功。我能理解那种想要吹牛的心情,我也承认类似的贴子给人以鼓舞。但是大家要知道,那样的经验贴从来不会说他在正式备考前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比如有的人英语特别好,备考阶段根本不需要分出时间去背单词,但在经验贴里他不会强调这个。

  考研注定是漫长的道路,如果基础差,那就多跑一会。

  最后的话——

  二战考试前一个月,我和我父亲聊天。

  我说:“不管这次考研的结果,我能感受到我现在比一年前的自己好太多了。”

  我父亲点了点头,他说:“成不成功都没关系,你学到的知识不会是假的。”

  可以说,考研路上我有两种喜悦。一种是获取真知的喜悦,第二种是在奋斗中锻炼提升自我的喜悦。当然,也会伴随着痛苦,压力和孤独,但是,那就是我选择的道路啊!若要问考研带给人什么体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本文关键字: 历史学考研 考研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