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22考研人大近代史第一的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帖

2021-07-09 07:34:00来源:网络

   

  个人简介:男,21岁,郑州大学2015届本科生,2019年考研跨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已被拟录取。

  我是2019年从理工科跨专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考研的路上,筚路蓝缕,历经风风雨雨,曾经很多时候感觉基本没有希望了,但是顽强的信念始终支撑着我走了下来。初试考了381分,政治、英语各74分,专业课233分;总分第二,专业课第三,实出意料之外。本来不想这么早发经验帖,虽然复试结束当天已知道录取,但毕竟人大正式的录取通告还没有下来。不过人大录取通告遥遥无期,又想着各位20届考研的学弟学妹已经开始复习考研了,我就抓紧把专业课复习的经验帖写出来,以供学弟学妹们采择。不成想一写就写了10000多字,还请各位学弟学妹体谅我这个话痨,或是因为考研路上所经历的波折、想说的、想分享的实在太多了。考研途中,太多的伪经验、伪宣传遮天蔽日,当然我这份帖,也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只是想提供一个宽泛原则,是否普遍适用,决于诸君。毕竟大家各自的水平才是运用各种复习方法的基础,脱离开考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来“指导”,肯定是不负责任的。

  一.对跨专业考生的历史专业课复习建议

  首先要对跨考历史的学弟学妹提一些建议,因为我本身就是从理工科跨到历史学,相对应该比较有发言权。跨考历史一般来说是对历史极其热爱,或是觉得本专业课和高数很难学,觉得历史好考之类的。报考历史,还是慎之又慎,不要凭着一时冲动做出决定(除非实在是只想混学历);不少人以为自己对历史学感兴趣,以为历史学就是听故事,其实大谬不然,一跨进历史的门槛,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学得十分痛苦。建议决定之前先翻翻教材尤其是自己感兴趣部分的历史专业书籍和论文(有严格学术引注和学术规范的那种)。发现了自己是真正的热爱,才可能在漫长的考研准备中支撑到底,至于因为觉得历史更好考的原因来报的,复习过程中很可能坚持不下去(历史基础知识太多),即使侥幸过了初试特别是在名校复试中(比较看重学术积累而非死背教材)极可能被刷掉。

  我虽然本科学理工,但是从一入学便决定要跨考历史学(说来话长,就不赘述了)。所以漫长的四年,我主要做的其实是学历史,而非自己的专业,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考历史对我来说反而不算跨考,但是和科班出身的学霸比起来还是有不少劣势的。在大三上学期以前,我几乎没有翻过大学历史基础教材(就简单翻过一遍,准备考研之前一直闲置),对于学术研究动态的跟进也是相当随性、不成体系,也未有任何成功的论文写作、研究经历,也几乎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没有这个意识还是当时太过自信了)向本校历史学院老师咨询过系统地掌握历史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方法,盲目学习的色彩很浓。所以到了2017年下半年,即大三上学期,我决定要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时候,所面临的处境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历史基础教材几乎未翻过,古代史连框架体系都缺漏不小,近代史我虽然感兴趣,但也仅仅是对某些专题有一点点深入了解,宏观的把握依然甚弱;世界史更是极其严重的缺项。学术积累与学术动态,由于太过纷繁复杂,我所了解的亦仅仅冰山一角,盲区实在太多,对学术界研究进展没有太多把握,这对于报考名校又是极其危险的。而我大学本专业课在大三时又正好是课业最重、挂科率很高的时期。所以当时,我几乎是觉得自己是考不上的。

  所以,就我考研准备前的感受来讲,真诚地建议,准备要趁早,尤其对于跨考生而言。也许大家经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考研千万不要开始太早,否则后面会成为强弩之末。我个人觉得恐怕是一种“伪经验”,当然这也要结合大家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说,考研准备是那种每天七八个小时以上的学习,那当然太早不合适;但是,如果“考研准备”连对专业课的系统接触、积累也包括进去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试想,尤其是对跨考生,或者是对基础不太扎实的同学来说,等到当年3月,甚至7月、9月才开始看教材,我觉得到最后时间来不及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尤其是对于跨考生,大三上学期甚至再之前,就必须赶紧开始阅读历史教材,并抓紧找到感兴趣点,进行学术积累,跟踪学术动态了(尤其是还要花很长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对于历史本专业的来说,四年都在进行专业的学习,就另当别论了。

  二.推荐的历史专业课教材与辅导资料

  我现在推荐一些我使用过的教材和辅导书。这里首先声明一个我极端反感的做法,便是很多同学一上来就拿长孙博、仝晰纲、范无聊等辅导资料,不加理解直接来死记硬背。尤其是准备考名校的同学,切忌如此。考研准备一开始,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看教材。一般来说历史学考研教材,没有专门指定的话,用的一般都是我下面推荐的几版教材:

  1.经典版11本: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是李侃、李时岳编的《中国现代史》,中华书局);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北大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3.北师大版9本,《中国古代史》上下册、《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4.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实我觉得用哪一套都可以,一般以一套为主,可以选11本或者北师大9本。时间够的话可以都认真看,不够的话可以以一套为主,其他掺杂起来。北大《中国史纲要》内容太过简略、更为学术性,作为补充为宜;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难度较大,尤其是历时性的专题总结,总结诸家成果,高论迭出,也作为补充、进阶为宜。有余力的话尽量要看。朱绍侯版《中国古代史》由于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而饱受诟病;但其实我想说的是每种教材肯定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大家只需要汲取有利于自己复习的地方就可以了。听说还有南开的版本和华中师大的版本,我没有接触过,大家可以择优而选。

  总有很多人说看教材没用,我觉得是一种自己无法坚持下来而产生的“酸葡萄心理”,我考上研应该说认真看教材起的作用极大,辅导书则其次。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教材的量非常大,像人大中国史、世界史分开考还好,如果一起考那就更大了。如果到了9月份以后还在看教材,一般情况下时间会不够(不过也不一定,因为我和另一个同学9月份以后也在大看教材,看个人情况),所以看教材时间一定要趁早,而且要尽可能多地过几遍(至少三四遍),甚至有学长能过个十遍,这样的话教材的框架乃至具体内容都能了然于心,那肯定是无往不利的。

  教材应该是在考研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复习资料了,虽然说我很不赞同直接拿辅导书来看甚至来背的做法,但是对于不乏应试色彩的考研,辅导资料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如果到了9月以后还没有看过一遍教材的同学,似乎只能看辅导书了。现在市面上的辅导书有价值的不太多,公认的大概也就以下几套:

  1. 长孙博六册:《中国史大纲解析》、《世界史大纲解析》、《名词解释》、《论述题》、《真题模拟30套》、《历年真题解析》(《历年真题解析》是2019年新出的,2018年以前为《名校真题解析》,《名校真题解析》现已绝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2. 仝晰纲《历史学辅导全书》(俗称“山东大本”),中国文史出版社;《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国书籍出版社。(仝晰刚还有其他辅导书)

  3. 范无聊《论述题高分解析》,山东人民出版社。

  这些辅导资料我基本上每本都认真看过,我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我对这些辅导资料的看法。首先我想再次强调,没有任何一家资料是万能、全面、绝对优秀的,我感觉很多同学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找到好的复习资料,重点去看看背背这些资料,考上研就没问题了。辅导资料相对于教材而言只能是辅助,决不能喧宾夺主,它在考研复习中也并不占据主导、关键性地位(尤其对于考名校的同学)。现在很多不法投机“考研辅导”商家,正是看准了不少同学“迷信资料”的心理,不断地宣传自己的资料是什么“全国独家”、“市面上最全”(具体是什么机构就不点明了,碰到这种噱头一定慎重购买),吸引我们这些天真的学子毫不犹豫地投钱!而与此同时,很多所谓的“辅导资料”,其实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你,其来源基本都是长孙博和仝晰纲的东西,或者从百度上复制。这段时间在历史学辅导市场上,不是发生过,某某告某某侵权的纠纷嘛!

  因此,我的经验是,大家千万不要依赖辅导资料甚至把宝押在任何一种资料上(这个和英语、政治完全不同),即使是长孙博和仝晰纲。我就重点说一下长孙博和仝晰纲资料的情况。总体来说,就质量而言,长孙博优于仝晰纲,但就全面性而言,仝晰纲不如长孙博。

  长孙博:长孙博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覆盖面较低(范无聊论述题的覆盖面也很低),仅仅是把比较常见的名词摘录了,现在很多考研试卷恰恰不出辅导书中常见的名词,长孙博大纲解析也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全覆盖,实际上相当有限。如果光背长孙博,考试时多半会有很多名词根本不了解。即使是质量上比仝晰纲的要好,可是一,名词解释有些并未完全按照长孙博前言中所说的“三段论法”来进行,尤其是大量词条没有总结句,而且相当多词条总述的第一句也不够精确,中间的分述部分很多也没有阐述到位,或者是空泛的叙述;二,大量词条是照搬教材的相关内容,字数不够精炼,导致重点不够突出,尤其是跨朝代的名词,《长孙博》仅仅照搬其中一个朝代中教材的相关论述,考试时如照搬必然失分;三,还有很多词条是照搬百度,未经充分修改,更不规范;四,偶尔杂有史实错误或表述失误。《论述题》多是照搬教材,而非照搬教材部分,阐述的也有颇多商榷之处,尤其是历史考试无标准答案,还是多补充、多纠错比较靠谱。长孙博的《真题模拟》(主要是历年历校考试的原题稍加修改)和《历年真题解析》(除313统考外无答案)可以看看,也可以买已经绝版的《名校真题解析》,但其缺点和《名词解释》、《论述题》同。范无聊的《论述题》基本上也是常见问题,仅做参考;后面的真题也可以参考。

  仝晰纲:仝晰纲的山东大本在结构上感觉略不如长孙博,不过应该大体使用价值差不多,但是仝晰纲山东大本的大纲解析错误比长孙博多,选择题出的十分奇怪,与统考选择题风格严重不符(统考一般考史实,仝晰纲出的偏意识形态化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不建议做。仝晰纲的名词解释覆盖十分广泛,应多积累,但名词解释的具体解释内容近似无逻辑的堆砌,更无长孙博三段论的方法,说句不好听的,质量甚差(但即便如此,在辅导市场的资料中已经算好的了),甚至具体内容与名词还不符。所以仅仅参考就好了。仝晰纲的其他书没用过,不敢妄论。

  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这些书呢,我主张,看主要是参考而非背诵,尤其是长孙博,吸收其有益的答题思路,而不是盲目地死记硬背具体知识点。再就是,以此为材料,盖住答案,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名词解释方面,长孙博等也不算权威,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买《中国历史辞典》(郑天挺、谭其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但是里面内容太多,看太多肯定时间不够。

  除了大纲解析、名词解释与论述题之外,真题资料也非常重要。一般学校是不公布考研真题的,在网上搜集的回忆版真题也是缺胳膊断腿,尤其缺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具体内容。真题资料比较推荐的是“弘毅考研网店”(“弘毅”资料可以通过加“历史学考研之家”QQ群获取),搜集真题是我所见过最全的;但是这个机构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它灌输的复习方法其实不足称道、无甚奇处,它的其他资料(如分频版名词解释、高分辅导笔记等)基本是摘摘抄抄,没太大独特利用价值,而且它给的真题答案也仅作参考,答案不规范,更不要去背。它只卖目标学校的真题,但其实我们考研需要参考其他学校的真题,比如我考的人大,我也得看看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开、川大这一等级学校的真题,但是“弘毅考研”不提供,如果你想一个个买,那就是无底洞地花钱;而且真题和高分笔记、分频版名词解释同时卖(其他两本没太大价值),要花300元,如果只买一本真题,只打在总价基础上对折(如果实在名词解释积累时间不够,想买它的分频版名词解释去记高频的也可以,至于是不是真的高频,目标学校是不是主要考高频,那我也不太清楚了,我建议能多积累多积累)。所以网店商家总体上是以盈利为目的,大家千万慎重。

  另外,有一个同考人大的同学,用的是“红果研”的真题资料,我没有用过,大家可以去试着看看。我还听说过新祥旭、鹿老师之类的机构,没怎么了解,大家可以去搜集对比。但总体而言我认为,恐怕没有太多有独特价值的资料。

  但是有一些机构、公众号、视频、资料还是比较强烈推荐的。一个是青史考研帮,它是多家高校经过考研的优秀硕士生所组成的平台,不仅提供多种精品课程(这个看自己需要去购买),也发布很多有用的学术动态和考研资讯。另一个是新东方推出的历史考研辅导课程,是由高校的老师主讲的,其主要的内容是勾勒历史框架(具体历史内容还得靠自己)、梳理专题内容和讲解答题方法,可以去看(尤其对于框架不清晰的同学)。大家在平时也可以关注“青史考研帮”、“长孙博历史学考研”、“历史研习社”、“历史学考研与就业”等公众号的学术动态和考研资讯。还有,北大在网上上传的中国古代史公开课(由阎步克、邓小南、张帆讲授)深入浅出、视角独特、精辟入里,也是积累学术动态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议择要观看。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强调,这些都是辅助(包括新东方)。

  这里顺便说一下,新东方的课程价格比较贵,大概1000多元。有另外一个机构喜欢吹牛,本身没太大本事,声称自己的资料多么全国独家(其实不是),它的专业课网课基本是弄的新东方的,费用比新东方更便宜;抱着低价拿新东方视频资料的角度,或许可以报,这个机构的其他话就千万不要听了。(有兴趣的可以私聊我,我告诉你是什么机构,这里就不明说了)

  除了这些基本的考研辅导资料以外,考研也很注重平时对学术动态的自主关注和梳理。平时以打好历史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要关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社会科学阵线》等著名期刊的论文,著名学者的论著以及研究方向。

  以上这些资料呢,不是说都要用,因为毕竟时间有限,谨把我所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供大家采择。资料者,还是要作为辅助,切不可依赖过度。(但如果教材到了暑假都还看不下去,那只能用资料保命了……)

  三.我的历史专业课复习历程

  我的历史专业课复习安排是不断摸索产生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成熟的方案,一直到11月,也就是考研前一个月,才感觉找对了路子。这里简要介绍我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以供参考,但大家千万不要机械照搬,之后我会进一步推荐比较建议的复习进度,但我在考研时候并未做到。

  我在复习考研之前,无数次憧憬考研复习时多么规律有序、按部就班,但是却并没有做到,有一段时间进度奇慢,甚至到了11月份还经常十点以后起床,晚上一两点睡觉,作息很不规律。这一点大家一定要以我为鉴。建议早晨早点起床,由于专业课考试在上午,所以除背单词外,就选择上午时段和晚上看专业书,下午则留给英语。

  大三上学期,我从9月末就开始立志复习考研(我考人大中国史633,不涉及世界史内容),这个时候由于自己对中国古代史基本没有框架,专业课所作的工作基本上精读朱绍侯版教材、精做笔记,做的非常详细,几乎有些地方照搬教材,想形成日后背诵的资料,结果使得做笔记过程中浪费时间太多、动力不足,一直到第二年4月中旬才把古代史的笔记做完。虽然有了初步的框架,但细节知识记忆还是很不牢。看近现代史的时候便不敢再如此,到4月底就把11本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迅速读了一遍,但是却仍然几乎啥也没记住,一团浆糊(因此过教材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教材都只读了一遍。这段时间,尽可能地去旁听本校历史学院的课程,以期得到老师的引导。

  4月底同时,我把北大公开课《中国古代史》(上)阎步克先生主讲部分全部看完,并将不懂的摘录下来;5月—7月中旬,只把北大《中国古代史》(下)邓小南、张帆老师主讲部分看完。因为这两个月本专业连续考试、实习和课程设计,使得我的专业课和英语复习都极其缓慢,仅仅做了这些工作,心中十分不安、无奈、煎熬。但是头脑中逐步形成更紧密的知识框架。

  6月初买了长孙博的资料,但只看了一点点。7月上旬本专业课的事情才结束,先回家歇了歇。一直到7月17日左右,才将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通读一遍;但是,也只是掌握了古代政治制度、赋税制度的基本框架,经济文化方面稍弱,至于具体知识点根本还记不住,近代史估计可能连框架都不太有。当时本来想很快就返校复习,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到了7月27日才回学校,在家里的时候事情太多,加上手里只有《大纲解析》与《名词解释》,专业课复习基本没有进展。

  回校后,马上开始每天背一章到两章长孙博《名词解释》与《论述题》,同时,网购了仝晰纲、范无聊资料与北师大、北大版教材。从7月28日—8月10日左右,专业课复习的全部进展,是从史前时代背到宋元,一字一句地背。但是我越背越发现不对。首先,之前背的,不注重理解,太容易忘,再翻一次就跟没背过似的,死记硬背效率太低;当然,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发现长孙博辅导书的漏洞百出(具体如前所述),论述题要点遗漏现象也不少,让我怀疑真的能按照一般人说的“背过就好”吗?

  所以很快,从明清开始,我按照一个考上南大的学长和我们郑大自己的学长之建议,把长孙博与仝晰纲的《名词解释》掺杂起来对照,并根据教材内容对长孙博《名词解释》、《论述题》进行删改,就补在长孙博书上,注重理解而不死记硬背。但是,很快发现,用笔删改的结果,是速度极慢、积极性不高(不过知识点记忆确实牢固了很多),所以挣扎着把近代史全部删改完,便彻底放弃这种做法了。可是,在手动删改长孙博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同时,为了有效打牢近现代史的框架,我摸索到一个有效的办法,先把教材相关内容按专题有选择性地阅读并详细梳理,争取记忆一遍,然后把知识点放在框架中去理解记忆。仅仅十几天时间,结合着过去对近代史研究动态的把握,近现代史的框架线索已然清晰,基础知识的记忆已经大为长进。这一阶段大概从8月11日到8月27日(中间生了两次病)。

  8月下旬,通过研友低价搞到了盗版的新东方视频,全部听了一遍,由此再次回顾知识框架,视频中老师多次强调以教材为主、多看几遍教材。当时我的思维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以辅导书为主,听完此课程,于是决定转攻教材,把北大《中国史纲要》和北师大四本教材(叙述到1949年)全部认真、详细看了一遍,并多次理解线索、默记大意。从8月28日—9月8日,读完《中国史纲要》;9月10日—10月4日,读完北师大四本(期间花了四五天进行本专业课补考),并选读《中国古代简史》。

  此时,我才觉得是时候再看看辅导资料了,得掌握名词解释与论述题的答题方法,这一阶段大概从10月5日—10月30日。我使用的材料是,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名词解释》与《论述题》,仝晰纲《名词解释》、范无聊《论述题》,以及“弘毅考研网店”《历史学考研高分笔记》(类似大纲解析)与《分频版名词解释》(“弘毅”资料可以通过加“历史学考研之家”QQ群获取,它多为照搬长孙博与仝晰纲,所以我这种安排其实有些浪费时间,买之前不知道重复很多),以及打印的新东方基础班讲义。具体做法是,每天先看一遍新东方历史学基础讲义,再看一遍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再看“弘毅”《历史学高分笔记》,这三本资料基本每天就是一章到两章的量,看完后把长孙博、仝晰纲、弘毅三本名词解释都风暴式地依次过一遍,加强头脑刺激,基本上每天固定一章任务(有时两章),不完成不睡觉。其实由于“弘毅”资料基本照搬长孙博和仝晰纲,所以有些东西差不多可以算重复去过,确实也可以加强记忆。古代史、近代史过完,再分别扫视自己没记住的知识,记在本子上;并在过完后迅速扫读长孙博和范无聊《论述题》。经过这一阶段,对专业课整体知识框架与具体知识点的打磨已经相当成熟了,基本可以去做真题,并且通过过辅导资料,摸索答题方法的效果也开始浮现。从11月1日到11月3日,又把青史考研帮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热点的讲座听完。

  由于11月8日有本专业课考试,复习不得不搁下。从11月中旬开始到月底,专业课主要是一周刷一到两份、甚至三份人大的真题(使用的是“弘毅”真题资料),以培养答题手感,答题时间基本严格按照考研的时间安排;从一开始总是答题超时到逐渐能够有效把握答题时间。不做真题的时候,一方面是对历史知识进行专题梳理,利用新东方的专题精讲讲义并按专题线索重读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使用长孙博《历年真题解析》、《真题模拟30套》与2018版《名校真题解析》去看看北大、南开、北师大、复旦、中山、南大、华中师大这类学校的真题,并腹拟答案(没时间写了);这段时间太紧,花了极其零碎的时间再次梳理了青史考研帮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课程的内容,并通读仝晰纲《历史学考研辅导全书》回忆知识框架。到了这个时候,离考研剩一个月,我才敢基本确定,自己今年考上有比较大的把握。

  12月6—10日,我们本科专业课有三门考试,没办法,从12月1日起只得再次搁置考研复习。12月11日—21日,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时间还要匀给政治的背诵),做了两套真题,每天看了五篇左右论文,做最后的学术积累;并再次按专题重读教材内容。考试前一天还临时抱佛脚地看了看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总体上说最后两个月时间所剩非常的紧,本专业课的考试又使我不得不多次暂时搁置考研复习,心态非常焦虑。

  四.历史专业课复习时间表和方法

  很多人会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好?就我个人来讲,我确实不知道“开始准备考研”是一个什么界定标准。如果说是强度很大的考研准备,大体可以按照通行的当年3月份为开端;但对于专业课的接触和系统的学习(强度可以小很多),则是越早越好。所以非常不推荐的是,某些基础薄弱者或跨专业者机械套用所谓“考研准备不能太早”的伪经验,一直到当年3月才刚开始接触,并名之为“开始准备考研”。我觉得准备考研相较于日常学习,其实是进阶版的过程。

  历史专业课的复习,我建议分为三个阶段,姑名之: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和冲刺阶段。

  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基础阶段。我觉得可以从开始准备延续到7月底,如果感觉速度比较快,步伐比较稳,7月初结束也可以,最迟8月底最好要结束。

  这一阶段的复习资料,最主要的为各个版本的教材、新东方基础班讲义(或者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与仝晰纲《历史学考研辅导全书》,三本都看可以,时间不够只选一本也可);名词解释与论述题在基础阶段时就不用看了,基础没打牢,死记硬背也是枉然。

  在这一阶段我觉得可以一章、两章为单位推进。以一章为例,首先阅读教材中该章的内容(可以把一些感觉重要的名词圈出来),然后阅读新东方基础班讲义(或长孙博《中国史大纲解析》)相关内容,讲义或大纲解析一般是高度概括、突出重点,所以采取先繁再简、先博后精的方法刺激脑补记忆,加强历史知识的框架感。基础阶段中,这一过程可以持续三到四遍,或者也可以看完一章内容后再回顾一遍,加强理解。教材的使用上,可以过每一遍的时候使用不同的教材,也可以每一遍都固定以一套为主,将别的教材独有的东西补充进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选择。

  使用教材和大纲解析的时候,需要避免以下误区:有些人喜欢拿着教材或者大纲解析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我坚决反对,你肯定是背不下来的,重在理解而非死记,第一遍看的时候什么都记不住很正常,再看第二遍,感觉是需要慢慢找的,最初看第一二遍的时候,重在理解,不要以为历史只是背没有理解;有些人教材看得非常快,或者说每天没有花多少时间,那知识点的冲击效果肯定不牢,我建议尽量以每句话都能照顾到为准,也不要太慢;另外,也需要避免我复习开始存在的误区,即太过详细地记笔记,甚至到了照搬教材表述的地步,过于浪费时间。

  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针对目标院校的真题考察频率来决定复习内容的详略安排。比如我考人大,人大重点考察的是秦汉至唐宋的政治史,明清与中国近现代(近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易出大题),还有史学史,那么这些方面就要尤其注意。

  有一些我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基础阶段可以用到,这里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但注意这并不是投机取巧的把戏:

  一:反复阅读,加强记忆。这种记忆并非纯粹的机械死记硬背,而是把握其大意。历史学的记忆主要依靠反复阅读,反复进行头脑冲击,这个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短期速成的。

  二:对历史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各历史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而非一个个孤立的,将知识连成片来理解,其记忆速度远远大于孤立的背诵。横向联系即是在同一个时段内,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举个例子:比如晚唐到北宋,政治上君主专制趋势进一步强化,由此在社会上门阀士族的影响消失,科举制进一步兴起,下层民众上升途径扩大,社会更显平民化与流动性,租佃关系开始定型,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赋税征收由偏重人头转向偏重财产,商品经济开始再次出现高潮,这些现象都有其内在关联,如此就不会时空错乱。)

  三:对历史知识建立起专题内容的纵向联系。大家一定要努力对历史发展勾勒出一个有说服力和逻辑性的线索,历史线索可以遍及政治制度、央地关系、统治阶层、社会结构、财政政策、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土地所有制关系、经济发展、兵役制度、学术思想与文化、民族关系等等,分专题梳理。这里也可以利用新东方的专题精讲资料。理解了其演变过程、推动力量与影响作用,每个时代大致是什么特点,就不会出现时间错乱,更不需要机械式地死记硬背了。大家可以在笔记本上以每个专题为单位,把相关的零散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录入(记住一定要简洁再简洁,自己能看得懂的最简洁的方式),进行比照。(也举个例子,先秦到宋代的土地所有制变化:西周春秋时期是分为公田、私田,由于生产力进步与社会秩序混乱,公私之别消灭;而后列国变法不分公私一律履亩而税,商鞅变法实行授田制,按爵位授田;至西汉时豪族地主崛起、爵位泛滥,豪富以经济实力广收土地,大量自耕农破产流入豪门为佃、为奴;东汉三国时期到西晋,门阀士族阶层定型,国家被迫承认其官品占田特权,士族违限广占大量私有土地;北魏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力度,实行均田制统一分配,扶植自耕农;到了唐代中期均田制被大地主破坏,至宋代国家不抑兼并,正式承认民间的租佃关系。注:土地所有制变化与户籍制度、赋役制度、社会结构也有相应的横向联系,总之即是广泛建立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

  四:对教材表述不明确的地方,有时间就多查相关论文,加深理解。只有理解清晰才能记得牢固,不明就里、草草带过,怎么死记硬背都记不下来。

  五: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回忆知识框架。每天复习完相关内容,临睡时可以躺在床上回忆;随身带着小本子和笔,随时回忆复习的框架内容,一旦回忆不起来,记录下来,之后去查书。反复实践,你会发现,看上去教材内容多,其实也不过就这么一点内容。

  基础阶段的方法大概就是这些,首先进行框架的把握和记忆,框架问题不大了就逐渐转入细节知识的记忆,毕竟考研有相当一部分还是需要细节知识,但是前期的框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细节知识没有安放的准确位置,更容易记忆混乱。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主要能够做到横向框架与纵向专题框架都没有问题(6月底必须完成),最好是细节知识也能大体60%—70%以上掌握(9月必须完成)。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强化阶段的开始时间从7月或8月或9月都可以,看你自己的进度,大概需要时间一到两个月,10月初、中旬结束最好,10月底最好必须得结束。

  如果前一阶段效果不好,那这阶段主要就用名词解释、论述题辅导书了,不过使用的方法并不机械固定。如果说到了9月份感觉只打好了框架,看教材记细节知识始终没效果,那只能重点看辅导书;如果7月份框架即已打好,看教材记细节知识也比较有效,那从7月份开始可以教材与辅导书并重;还有很多种情况,大家要灵活变通。没有一个固定的教条,只有一个不变的目的,就是推进考研的复习;只有一个理想的状态,就是使用教材即可做到掌握60%—70%知识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也就不需要在辅导书上花太多时间,在辅导书上花很多时间,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

  对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而言,这一阶段可以教材和名词解释、论述题辅导书并重。如果时间充足,仍然可以大体上按照前一阶段的复习方法为主体(教材看得稍微速度快一点),在每一章的教材内容和大纲解析复习完之后,紧跟着将长孙博、仝晰纲的名词解释和长孙博、范无聊的论述题头脑风暴式地过个一遍或者两遍,这种刺激头脑的记忆方式比较有效。注意这个时候仍然不是一字一句地死记硬背,仍然是要找出具体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加强具体知识点的科学记忆,要是死记硬背的话,第一没必要,第二辅导书答案也不规范、易误导,第三记不下来,第四浪费时间。每一个词条或者论述题,回忆起大致的重点就可以过,不需要一字一句纠结。这样的话我想对于知识点的回顾和牢记是很有帮助的。我就是完成了这一步之后,基本上对考研成功就比较有信心了。当然,如果复习进度实在太慢,看教材效果实在太差,那就只能采取依赖辅导书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具体方法还是得结合自身情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熟悉度,并摸索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辅导书上的答案,特别是非常见问题,答案即不规范又不全面。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最好能从10月中旬开始一直到考研。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练真题,并回顾知识框架与具体知识点。

  真题的获取比较困难,985名校除了中山大学之外一般都不提供完整真题,各种回忆版也是缺胳膊断腿(尤其材料解析很难搜集全)。一般我们可以使用长孙博《历年真题解析》、《真题模拟30套》、2018年绝版的长孙博《名校真题解析》、范无聊《论述题》的真题部分等资料,不过比较推荐的是弘毅考研网店(加“历史学考研之家”QQ群)出的真题资料,它相对最全,还听说有个叫红果研的资料。或者你也可以去网上搜。

  弘毅网店的资料虽然全,不过有这么两个弱点:一是它一本只提供一个学校的真题,而且是和其他辅导资料比如名词解释、高分笔记一起卖的,要298元,单独买真题只打对折,而看真题千万不能只看目标学校的,相同层级的学校都会相互借鉴;二是它单个学校的题目虽然全,但给的答案和长孙博的答案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倍,答案质量尤其低劣,我不知道被他那个答案气死过多少回。所以历史学的答案一定是要自己搞,没有标准答案,不要相信别人给的劣质答案,市面上大多此类,再怎么宣传自己的答案全国独家、符合考试规范(比如某机构,不点明),都是忽悠,仅能作参考。

  长孙博那三本书的话,虽然录入的真题覆盖的学校面广,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年份缺失,很多材料解析题和古文翻译题也缺失,拿来卡时间做真题模拟不太适合,但是出于省钱的目的,可以用它来看目标学校之外对应层级学校的真题,它给出的答案质量也相对会好些。

  要强调一下,真题的手写训练是绝不可以缺少的。网上某微平台历史学考研辅导机构,多次宣传不要笔答真题,只需把他们提供的材料所给的历年历校数千份真题答案(他们的答案质量很差)看三遍,考研初试成功就肯定没有问题了;但如果你真信了,我觉得你考研初试能够成功的话,基本就是你基础太强大了,要么就是天神显灵了(这里再次强调,不要轻易相信网上机构的虚假宣传)。

  为什么真题训练必不可少呢?因为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应试化运用是两码事,你能不能在有限时间在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底蕴,是一门学问:底蕴不够的,写不出来,底蕴深厚的有可能写不完。只有亲自做真题,你才会发现很多不做真题的时候想不到的问题,哪怕是看现成的答案也是无法领会的(更何况大部分现成的答案质量还不好)。同时,真题的训练,也是一种对知识的检验。新东方历史考研辅导有真题模拟班、冲刺班,长孙博历史学考研好像也有真题训练的班,我都没有听过、报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最后两个月的真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真题的频率,可以慢慢增加:一开始两周一份,然后一周一份,再然后一周两份。以训练目标学校真题为主,可以不止做一遍。一定要严格按照考试时段来训练。我刚开始训练真题的时候,想写的东西太多,严重超时,后来发现必须要高度凝练地表达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于是便锻炼自己的高度概括能力。这里在介绍一下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经验,其实差不多。一般来说,每个大论述题要有总起段和结尾段,中间分述部分每一段最好开头有一个概括句;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关系切割成多个部分,比如起因、过程、影像等等。什么样的知识点适合代入什么题目,详略如何安排,如何把握时间(一般按照分值大小成比例分配),这都需要多次实践才能游刃有余!

  动手练真题之外,还需要多看看与目标院校相等层级的学校真题,然后在心中打个腹稿就差不多了,大致有思路即可,毕竟时间有限。真题不能只看目标学校的,但也不能看太多,像某机构说的看数千份真题,不睡觉也看不完,不是一个等级的学校也不必要看。

  除了真题训练,基础知识点的回顾也不能放松,大致方法与前两个阶段类似,只不过时间上大量压缩,这个时候只不过是进行查漏补缺而已了。

  最后强调一下,学术动态的积累要贯穿于复习始终,有时间就尽量不要忽略。因为越是名校越注重学术动态的考察,有些学校会直接考察学术动态(比如华中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那么对这种题目教材知识就几乎没用处;而不直接考察学术动态的,在答题的时候越多引用越好,但是注意简洁。有时候如果时间太紧,看论文可以了解主要观点即可,略看具体内容,以争取时间。

  本来仅仅想写一个小短文,但没想到一写就写了10000多字。自己考研复习专业课过程中,想说的话是在太多了,不讲清楚的话就太过空泛无用了。也提前预祝学弟学妹们,明年金榜题名、奏凯克捷!


本文关键字: 2022考研 历史学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