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023-01-19 07:16:00来源:网络

  考研心理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考研心理学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总的来说,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二)自我意识内部结构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1. 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它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个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联结在一起,贯穿于心理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2)自我概念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点的认识能力上。小学年级的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2.自我评价: (1) 定义: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活动的基础上形成。 (2)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a.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增高。 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c.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d.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发展。 e.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体验,发生于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有较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自尊心上,由于儿童有了自尊体验,所以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交往技能

  (二) 交往技能 1. 父母—儿童关系 a.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一方面,儿童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 b.在小学时期,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c.在小学期间,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也减少了。 d.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2.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 (1)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a.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b.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c.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d.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e.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 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3.儿童与老师的关系: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a.有关调查发现,84%的小学儿童(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认为要听教师的话。 b.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 c.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 d.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 。 (2) 教师的期望 a.罗森塔尔(RRosenthal,1966,1968)实验 b.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 c.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控制程度也影响教师的期望。

  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 1. 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2. 社会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层次: (1)关于个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别人各种心理活动及思想观念,个性品质的认知; (2)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 (3)关于社团内部及内部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3.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4. 观念采择能力的发展: (1)概念:观点采择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念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2)弗拉维尔的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模式: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被视为一种指向了解别人观点的、由不同的环节所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 a.存在阶段: 儿童了解他人具有与自己不通的观点、经验和知识等,并了解到这种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阶段中,交融着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的两种表现。 b.需要阶段: 儿童产生推断他人观点、意志等需要,而且这种需要经常是指向人际交往中的某种具体目标的,如试图去说服别人等。 c.推断阶段: 儿童心理的操作内容已超过了手头的信息,即能根据当前线索对他人较隐蔽的心理活动进行推断。 d.应用阶段: 儿童能应用通过推断所获得的信息,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为。 (3)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模式 塞尔曼(Selman,1980)认为儿童的角色采取技能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 。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 。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以上)。 5. 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的认知 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 儿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往往受情境因素的人格品质的影响 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了解其观点,并进行评判 (2)对权威的认知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则更多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3)对友谊的认知 儿童的友谊概念表现了儿童对社会关系认识的一个特点。

  品德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 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2. 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 3. 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1.道德认识: 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 2.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行为的直接后果向行为的长远后果过渡,从行为的个人后果向行为的社会后果过渡。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 (四)道德行为的特点: 1. 亲社会行为: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很早就已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接受各种社会强化,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 2. 攻击性行为: 进入小学以后,许多儿童的攻击性明显减少。 3. 道德意志行为: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但这种控制力和自觉性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督促。 4. 道德行为习惯: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考研心理学复习指导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


本文关键字: 考研心理学资料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