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社会态度

2023-01-31 07:59:00来源:网络

  考研心理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考研心理学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社会态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社会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吗?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Olson & Zanna,1993)。 2、态度ABC理论 态度能有效地度量世界。当我们必须对某一个人或事物做出快速反应时,我们对其的感受可以知道我们做出反应。态度“ABC”理论的三个维度,即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如图所示)。 态度基于行为的观点体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则,自我知觉理论和面部信息反馈假设;态度是基于感觉或情感经验的假设体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原则与曝光效应假设。 3、态度的心理学作用 (二)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人们的态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的行为。也有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改变态度会导致行为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Allan Wicker)的研究更表明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丹尼尔•巴森特等人的“道德伪善”实验证明了态度和行为的分离: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1、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外在的表现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有时也称之为见风使舵,强烈的社会影响——害怕受到指责——歪曲了真正的意见。 现在,社会心理学家想出了一些更巧妙的方法来尽可能最小化社会因素对态度报告的影响。“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 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社会影响力大到能够诱使人们违背他们最深层的信念。当我们观察个体总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3、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 有研究指出,当测量的态度非常笼统时——比如,对于亚洲人的态度——并且行为非常具体的时候——比如,是否去帮助某个具体的亚洲人——我们的确无法得出言行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当测量的态度直接与情境相关时,态度确实能预测行为。比如,对于废品回收的态度(但并非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态度)能预测个体在废品回收中的参与行为(Oskamp,1991)。因此,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一)角色扮演 角色(role)这个词来源于戏剧,正如在戏剧中一样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虚假,但很快我们会适应。 角色扮演研究带来的启示,不是人有时会成为毫无主动性的角色机器,而是虚幻(一个假象的角色)如何微妙地转化为现实的议题。在一个新的职业生涯中,比如教师、军人或商人,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 (二)语言何时变成信念 人们经常通过措辞来取悦听众,并且会根据听众的立场来调整要说的内容。当让人们口头或者书面上支持他们所怀疑的事情时,他们常常会为自己欺骗行为感到不安。不过,他们会开始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当一个人的话语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 (三)登门槛现象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证实十分有效。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研究证实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三个可能性原因。自我展示理论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认知不协调理论则认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当对我们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其他人那样)。 (一)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为了看起来一致,我们也许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虽然那意味着有些做作或虚伪,但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那是值得的。 但是,我们发现自我展示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态度变化,因为当面对一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过去行为的人时,人们甚至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二)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1、认知失调理论 另一种理论的解释: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2、理由不足 3、决策后的失调 当你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后,开始痛苦地感到认知不协调——你所拒绝的那样东西有好的方面,你所选择的东西也有不好的方面。所以,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在最早发表的失调实验中(1956),杰克•布雷姆(Jack Brehm)让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评价8种物品,例如烤面包机、收音和吹风机。然后布雷姆让她们看自己评价非常接近的两物品,并告诉她们可以拿走两个中的任何一个。最后,她们重新评价这8件物品时,她们提高了对自己所选物的评价并降低了对放弃物品的评价。 我们的偏好影响决定,而决定又会强化我们的偏好。 (三)自我知觉 我们可以观察在特殊情境下人们如何行动,然后将其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性和态度,或者归因于环境的压力。 1、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由达里尔•贝姆(Daryl Bem,1972)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做出的行动正是对自我的揭露。 2、表情和态度 面部表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当听他人说话的时候,点头而非摇头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更赞同他的观点。 模仿他人的表情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感受。我们尽量让自己在行动、姿势和嗓音上与他人保持一致,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这也同样会产生“情绪传染”。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欢乐的人群中也感觉快乐,而在沮丧的人群中会感觉沮丧。 3、过度合理化和内部动机 回想理由不足效应——即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做下去。认知不协调理论对此做出了一种解释: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 自我知觉理论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观察自己未受胁迫的行为,从而推断我们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还会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与报酬总会增强动机的观点相反,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报酬引导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激励性因素,从而破坏了内部动机。 (四)理论比较 自我表露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而另外两种理论则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的原因:(1)认知失调理论假定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2)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同观察和推断他人态度一样,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出合理的态度推断。 认知失调理论vs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中,态度是直接知道的,在“失调组”的态度被扭曲,不愉快的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是必须的;自我知觉理论中,态度是从行为中推断的,在“失调组”的态度是理性推断的,态度形成中没有不愉快情绪或负性驱动状态的参与。当对于个体来说这个态度比较重要、或态度与行为上的差异很大的时候,认知失调理论更适用。当态度--行为的差异较小时,自我知觉理论更适用。 附:态度的测量 1、瑟斯通(瑟斯顿)量表 瑟斯通(Thurstone,1929)量表是由其本人提出的“主观外显相等间距法”量表。它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态度是可以概念化并且被测量的。 2、李克特量表 1932年,心理学家李克特(Likert)为了避免瑟斯通量表编制过程过于复杂,提出了一种类似于瑟斯通量表,但更为简便的方法。 3、语义差异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4、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的方式,通常是给予人们一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主要有默里主题统觉测验(TAT)和罗夏墨迹测验两种。 5、内隐态度测验 目前,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启动技术和内隐联系测验等。启动技术被大量研究证明是内隐记忆的良好测定方法。内隐联系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的另一个名字是内隐联想测验,基本原理:如果一个人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某一特定属性之间的联结紧密(如花-美丽),则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高,反应时也较短;反之产生认知冲突,反应时也会较长。 6、态度的实证测定 (1)距离测量:交往的接近程度和融合程度。 (2)生理反应测量:测谎仪。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社会态度”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考研心理学复习指导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


本文关键字: 考研心理学资料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