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6考研各科复习:巧用“反木桶原理”

2015-04-17 12:28:43来源:新东方在线

  想必大家都真切感受到国家线与五道口之间冰与火的差距。可能有好奇的同学会问,分数线这么高,有多少人敢报考?有多少人能考上?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今天,我们分享一张能让绝大部分考研学子膜拜的成绩单。惊叹感慨之余,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成绩单是怎样炼成的?

  金子重要,点石成金之术才最关键。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一张让所有考研学子膜拜的成绩单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膜拜的冲动?具体情况已经无需多言,笔者只想提醒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这些考生的政治成绩。最高76分,最低60分,堪堪过了60分自划线。但这并不影响这位考生被清华五道口录取。原因就在于这位同学数学考了满分,金融学综合考了134分,英语考了80分。

  至于这30位同学的详细学习复习备考办法等,对2016考研学子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备考五道口的同学更是具有榜样意义。然而,限于条件所限,笔者也无法更进一步了解这些牛人。但是,因为有考研实战经历也多年从事考研辅导,笔者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

  反木桶原理

  对于木桶原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可能因为一两块短板而拖后腿,最终影响整体效用的发挥或总目标的实现。但对于考研,同学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同样的木桶,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茅塞顿开。

  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这些同学专业知识极为扎实,英语水平非常高,政治成绩很一般,跟其他考生没什么两样。从这张成绩单中同学们能得出什么启示呢?其实,这就是本文所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在不断加强优势的同时只要短板不拖后腿即可。这既是一个落地的考研目标,也是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备考战略。

  所谓不脱后腿,指的就是一定要过国家线或学校自划线。接下来就有一个关键问题:考研四门课(或三门课),你的长板和短板在哪里呢?

  公共课很难拉开差距

  考研成绩由公共课和专业课构成。其中公共课总共200分,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二。分值虽说挺大,但是很难拉开差距。大部分考生的英语成绩基本分布在40-60分之间,政治一般在50-70分之间。高分与低分之间相差一般不超过20分。而这样的分差在150分的专业课中往往就是一个大题的得分。

  这样的规律到底符不符合实际情况呢?同学们只需仔细对比分析五道口这张成绩单就能明白。虽然这些考生的专业课和英语成绩都很高,但是专业课之间的分差基本在10-20分之间,而英语的分差基本在1-10分之间。影响总成绩的关键就在于专业课分值。

  收益递减规律

  这本就是经济学一个常识,但是也能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当中。学某门知识或技能,刚开始比较难,入门之后就变得简单,但是想达到精通的程度得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掌握某项技能,我们需要几年如一日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但是,考研作为一项考试,每年仅仅有一次机会。同学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专门学习某门课程。如果有机会可以请教这些牛人一个问题:英语已经考80多分了,还能不能在提高几分?肯定还有上涨的空间,但是却非常困难,哪怕仅仅是再做对一道选择题。

  其实,英语学到这个阶段与其继续提高阅读水平,还不如努力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因为这两种能力能给读研和职业发展带来巨大收益。

  导师更看重什么?

  初试虽说是一张入场券,但是有的人拿的是金券银券,而有的人拿的却是纸券。原因就在于亮闪闪的专业课成绩会让导师刮目相看。考研四门课(少部分三门课),导师最看重的其实是专业课成绩。因为,专业课成绩足以证明一个考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基础好的学生,导师一般都是抢着要。如果英语成绩不错,那就更是锦上添花。即使不好,只要过线也可以。2015年更是全面推行破格录取政策。考生只要专业课成绩足够优秀,公共课成绩差一两分就能申请破格复试。政策虽好有没有实行呢?据观察,很多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实行这项政策。

  因此,综合以上四点考虑,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不擅长并且很难取得更多收益的科目上,不如用在能充分展现自己实力且能取得高分的科目上面。专业课和英语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考研所有科目都是你的强项,笔者也建议复习备考也要区分重点,不要平均用力。明年此时,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也能展示出一张让人膜拜的成绩单!

来源:考试点


新手考研报考指导手册(完整版)

本文关键字: 2016考研 考研复习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