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四)

2018-10-23 15:32:12来源:网络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四),请参考:

  一、复习计划

  1.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2)

  二、相应章节大纲考点

  1.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2.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三、重点知识点——细胞的基本功能(2)

  (一)细胞信号转导

  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受体特点:受体分子是一种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属于化学门控通道。

  (2)转导方式: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转导。

  (3)配体:多为神经递质,如ACh、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主要的信号蛋白和第二信使

  ① G蛋白耦联受体:受体分子都由一条包含7次跨膜α螺旋的肽链构成,受体在与配体结合后,其分子发生构象变化,引起对G蛋白的结合和激活。

  配体包括:

  a.生物胺类(甲状腺素除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组胺、5-羟色胺等。

  b.肽类(钠尿肽家族除外):缓激肽、黄体生成素、甲状旁腺激素等。

  c.乙酰胆碱、光量子、味质等。

  ② 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通常是指α、β、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异三聚体G蛋白。另外,体内还存在小G蛋白和转录因子两类G蛋白。G蛋白与GDP结合而失活,与GTP结合而激活,在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③ G蛋白效应器:是G蛋白直接作用的靶标。主要的效应器酶有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PLA2)、和磷酸二酯酶(PDE)等。他们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此外,某些离子通道也可接受G蛋白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的调控)。

  ④ 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腺苷环磷酸(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Ca2+和花生四烯酸等。

  (2)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① 受体→G蛋白→AC→cAMP→PKA途径:

  cAMP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来实现其信号转导作用。

  PKA可将不同底物蛋白磷酸化。例如,在肝细胞内,PKA可激活磷酸化酶激酶,后者促使肝糖原分解; 在心肌细胞,PKA可使钙通道磷酸化,增加细胞膜上有效钙通道的数量,因而可增强心肌收缩。

  配体: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肾上皮质激素、多巴胺、甲状旁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② 受体→G蛋白→PLC→IP3/DG→CaM/PKC途径:

  PLC可将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迅速水解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在生成后与内质网或肌质网膜上的IP3受体(IP3 R)结合。IP3 R激活后可导致内质网或肌质网中的Ca2+释放和胞质中Ca2+浓度升高。

  配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等。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每个受体分子只有一个跨膜区段;

  胞外结构域含有可结合配体的膜受体,胞内结构域具有酶活性或含能与酶结合的位点;

  不需要G蛋白参与。

  酶联型受体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1)酪氨酸激酶受体

  ① 受体特点:受体分子的膜内侧部分本身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② 配体:各种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等。

  (2)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① 受体特点:受体分子本身没有蛋白激酶活性,但一旦与配体结合,即可在胞质侧结合酪氨酸激酶并激活,进而磷酸化下游信号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产生生物学效应。

  ② 配体:生长因子和肽类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和瘦素等。

  (3)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① 受体特点:受体分子是一种胞外为配体结合阈而胞内为GC活性结构域的单个跨膜α螺旋分子。受体一旦与配体结合,将激活GC活性,催化胞质中的GTP生成cGMP。

  ② 转导方式:受体→GC→cGMP→PKG途径→底物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

  ③ 配体:心房钠尿肽、脑钠尿肽、NO等。

  4.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内的受体统称为核受体。核受体包括类固醇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维生素D3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维甲酸受体等。

  (二)细胞的电活动

  1.静息电位

  (1)概念

  注: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如骨骼细胞的静息电位约 - 90mV,神经细胞约- 70mV,平滑肌细胞约- 55mV,红细胞约 - 10mV。

  (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① 钠泵的活动,可形成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使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倍,而细胞内的K+浓度约相当于细胞外的30倍。

  ②由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由K+外流引起。

  ③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离子的净扩散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下来。而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3)静息电位影响因素

  ① 细胞外K+浓度:如安静情况下,细胞外K+浓度升高将使EK的负值减小,导致静息电位相应减小。

  ②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反之,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则静息电位将减小。

  ③ 钠泵活动水平:钠泵活动增强时,其生电效应增强,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

  2.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的概念

  ①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是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②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其中,动作电位大于零的电位称超射值。

  ③ 后电位:在锋电位后出现的膜电位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两个成分,前一个成分的膜电位仍小于静息电位,称为后去极化电位(负后电位),后一极个成分大于静息电位,称为后超极化电位(正后电位)。

  ④ 动作电位的特性

  a. “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无),而一旦产生幅值就达到最大(全)。

  b. 不衰减可传播性: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受刺激处的局部细胞膜,而是沿膜迅速向四周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c. 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总有一定的间隔而不会融合,即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2)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

  ① 电-化学驱动力在安静状态下,Na+内向驱动力明显大于K+外向驱动力。在动作电位期间Na+和K+的电-化学驱动力随膜电位的变化而变化,当膜电位去极化时,Na+内向驱动力将逐渐减小,K+外向驱动力则逐渐增大。

  ② 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a. 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钠电导增强,Na+内流增多,到达接近Na+平衡电位时,钠电导迅速减弱,钾电导增大,使膜迅速复极化。

  b. 钠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是河豚毒,钾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是四乙胺。

  c. 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功能状态。

  静息态:是通道在受刺激前尚未开放的状态。

  激活态:是通道在受去极化刺激后开放的状态,此时全细胞Na+电流迅速增大。

  失活态:是通道在激活态之后对去极化刺激不再反应的状态,尽管此时去极化电仍继续存在,但Na+电流消失,通道处于持续关闭状态。

  钠通道只有在激活状态下才开放,钠通道的“静息态”和“失活态”属于持续态,而“激活态”则属于瞬态,是一过性的中间状态。失活和静息都是通道的关闭过程,静息态通道可再次接受刺激而重新被激活,而通道失活后不能立即被激活,必须经复极化回到静息态后才能再次被激活。

  钾通道可有两种功能状态,即安静时激活门关闭的静息态和去极化时激活门开放,钾外流的激活态。

  (3)动作电位的触发

\

  动作电位之所以具有“全或无”特点,是因为刺激强度只决定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一旦到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度则取决于钠通道的性状和离子所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大小,不再与刺激强度变化相关。

  (4)动作电位的传导

  ①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a. 无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在无髓鞘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等细胞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无衰减传导,即“局部电流学说”。

  b. 有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在有髓鞘(电阻大,不导电,不允许离子通过)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仅在郎飞结(具有传导性,允许离子通过,特别是Na+)之间发生,即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产生,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髓鞘不仅能提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还能减少能量消耗。

  c. 传导的特点: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

  传导。但在整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② 动作电位在细胞之间的传导:由于细胞之间的电阻很大,无法形成有效的局部电流,因此动作电位通常只在同一细胞范围内传导。但在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心肌组织、肝组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间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使兴奋得以在细胞间直接传导。

  3.兴奋性及其变化

  (1)相关概念

\

  (2)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

\

  4.局部电位

  (1)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电位。局部电位产生的亦是由于Na+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通道开放数目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2)局部电位包括: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等。

  (3)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鉴别

\


本文关键字: 2019考研西医综合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