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北京建筑大学2017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6-07-14 11:45:43来源:北京建筑大学

  9.城乡规划学(083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2001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09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13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12名(37.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0余部,本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2009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一级学科设置5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与区域规划;(2)村镇规划与设计;(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规划;(5)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0.风景园林学(083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单一的造园艺术领域,发展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向综合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

  本学科作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行设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1986年即在建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15名(39.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风景园林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

  本学科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本学科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其中,学科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 7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优秀规划设计奖4项,出版专著14部。

  本一级学科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1)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3)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4)文化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

  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1.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998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70名(68.6%位)。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源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积累,于1998年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4月,其支撑专业工程管理继清华大学后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0年该学科列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团队由41人组成,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讲师9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29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成员平均年龄43岁,是一支由本行业权威专家及博士生导师主导的团队,以博士为主要研究力量的研究团队。教师队伍中拥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双师型教师13名。目前拥有工程管理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与经济管理与人居环境研究所、经管实验中心等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平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依托,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为发展目标,为北京城乡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四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

  以工程技术知识为平台,侧重于项目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参与了国家重大项目的监理管理工作。

  (2)建设工程与城市管理法律

  依托工程法律研究所,侧重于工程建设法律保障和规范管理的研究。该领域研究团队对国家工程法律体系设计、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及相关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

  (3)建筑业供应链管理

  侧重于物流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控制等领域。

  (4)城市管理

  依托我国新型城镇化、北京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需要,侧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与知识的研究。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3年,本学科方向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住建部等科研课题61项,到校经费637万。发表论文39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7篇,出版专著和全国通用教材76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2. 工商管理(1202)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2005年增列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年获批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授予管理学学位。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

  本学科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培养建筑领域高级管理类专门人才,可以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建筑节能经济等理论和政策研究;现设置三大方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均取得显著成绩;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名,研究生导师14人;近5年,本学科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科技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重大项目,已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企业管理;(2)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3.设计学(1305)

  本学科属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校2006年增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授予艺术学学位。

  本学科以2010年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对应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增列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建设历史悠久。主要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相关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设计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本学科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与文法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

  本学科拥有一支善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业和高校资源优势,聘请了20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环境,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2008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学科;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11年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学科;2012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14年成为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

  本学科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高校相关学科,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与行(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式;针对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采用与生源所在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培养方式。

  本学科设置6个招生学科方向:(1)空间环境与设施产品设计;(2)公共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3)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设计;(4)设计伦理学与美学理论;(5)中外设计比较学。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空间设施与产品设计、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 建筑遗产保护(0813J1)

  本学科为交叉学科,主要由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本交叉学科强调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体、兼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在技能训练上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引用,提高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

  本学科依托"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建筑遗产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与中国建筑图书馆共建并拥有国内最多的建筑类孤本、善本图书及北京古城和建筑的历史图档资料。

  "十二五"以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完成建筑遗产保护项目3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3项,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优秀奖2项。目前,在研经费4600余万元,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总值1.2亿元。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遗产保护理论;(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3)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4)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保护理论研究、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保护项目工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