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2008年)

2018-11-06 11:14:21来源: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D符合题意。A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

  2.【答案】C。

  【考点】时间的相对性。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光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

  3.【答案】D。

  【考点】实践的特征之一——直接现实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相对于理论而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还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和现实。所以,正是实践的这种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集中体现。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因此,只有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

  4.【答案】A。

  【考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

  【解析】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由人所创造,人所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培育和塑造人,这是文化的首要功能。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但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要有科学的理解,不能绝对化。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但不能说文化构成了人的本质。构成人的本质的是物质生产基础上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排除B;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但不能说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历史进步的源泉,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进步的源泉,故排除C、D两项。本题正确答案是A。

  5. 【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A选项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问题;B选项讲的是劳动二重性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作用;C选项讲的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是D。

  6. 【答案】B。

  【考点】土地价格。

  【解析】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本题作为计算题,其计算过程分两步,一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利息率,即: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200万/4 000万=5%;二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地租增加以后的土地价格,即:土地价格=300万/5%=6 000万元,因此,正确答案是B。

  7. 【答案】A。

  【考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

  【解析】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目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答案是A。

  8.【答案】C。

  【考点】三民主义。

  【解析】1905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首次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即是民族主义;“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即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为民生主义。后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包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方面的内容。故选C。

  9. 【答案】A。

  【考点】武装斗争中的人民军队建设问题。

  【解析】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思想提出,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指挥枪的原则及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等,其中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对此,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三湾改编”时把党支部确立在连上,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后来毛泽东在1929年古田会议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再次强调了这个原则。故选A。

  10. 【答案】D。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经验问题。

  【解析】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类似的途径与方式,包括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个体经济改造的方式即为合作化,通过合作化,变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后者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使用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其最终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A、B、C均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内容,可直接排除。

  11. 【答案】C。

  【考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解析】改革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通过社会革命或阶级斗争实现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第一,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的重新选择;第三,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选项D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项B是错误观点。

  12. 【答案】B。

  【考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解析】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13. 【答案】C。

  【考点】对民主执政理念的理解。

  【解析】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本题通过民意调查,确立节假日整顿方案,显然属于民主执政的理念,故C是正确的。

  14.【答案】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

  【解析】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符合试题要求的选项是A。

  15.【答案】B。

  【考点】时政•经济成就。

  【解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故B为正确选项。

  16.【答案】B。

  【考点】时政•欧盟。

  【解析】2007年1月1日,欧盟第六次扩大时正式加入欧盟的国家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确选项是B。

  二、多项选择题

  17. 【答案】AB。

  【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本题通过地球的“忍无可忍”的一幅漫画要求回答其警示意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由所包含的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故AB是正确的。C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D只讲人类依附于自然一面,而否认了人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故C、D是不正确的观点。

  18. 【答案】ABD。

  【考点】实践和认识关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认识论中,与认识和实践这一基本关系相联系但又区别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ABD符合题目要求,而C强调的只是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要求。

  19. 【答案】ABC。

  【考点】认识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运用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提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本质上一致的公式。本题A体现辩证法,B体现认识论,C体现历史观。D是毛泽东提出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应属于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具体运用,不属于基本原理,不具有普遍性,故不选。

  20.【答案】ABCD。

  【考点】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根据时代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交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主要表现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些教材把交往这一概念界定为交往是指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故四个选项全是正确的。

  21. 【答案】AB。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解析】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所以,当部门或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增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对立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正确答案是AB。

  22. 【答案】ABD。

  【考点】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经过三次交换过程。一是Ⅰc在第Ⅰ部类内部交换,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二是Ⅱ(v+m)在第Ⅱ部类内部交换,补偿资本家和工人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三是Ⅰ(v+m)和 Ⅱc的交换,即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分别补偿第Ⅰ部类资本家和工人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以及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从这三次交换中就可概括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分别用三个公式表示为:Ⅰ(v+m)=Ⅱc(基本条件);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所以,正确答案是ABD。

  23. 【答案】ABD。

  【考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解析】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所以该题很好地体现了政治理论课试题的特点。为了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可以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也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在经济高涨或过热时期,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通过实施这些货币政策手段,从而影响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因此,正确答案是ABD。

  24. 【答案】BC。

  【考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解析】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的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是BC。

  25. 【答案】BD。

  【考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解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有两次概括:第一次是1945年中共七大的决议和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第二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者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又有在新时期根据新情况做出的新认识、新判断。A、C为干扰项。A是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总结了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尤其是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非,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为中共七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未提“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故A、C应排除。

  26. 【答案】ABD。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内容中的富农问题。

  【解析】富农问题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涉及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说:“富农……,被称为农村的资产阶级,中国的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富农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富农看成与地主没有分别的阶级,对富农应该采取使它中立或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故选ABD。C指的是地主阶级,与富农有区别,故不选。

  27. 【答案】ACD。

  【考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巩固了国家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到一个较为有利的周边和国际环境。至于反对霸权主义问题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排除B。故选ACD。

  28. 【答案】ABCD。

  【考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原则。

  【解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29.【答案】ACD。

  【考点】时政·十七大报告。

  【解析】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正确选项是ACD。

  30. 【答案】ABC。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性质),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和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其他各种制度的制定,故ABC是正确选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表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并不能使广大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故D不正确。

  31.【答案】ABCD。

  【考点】时政•两岸关系。

  【解析】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2.【答案】AC。

  【考点】时政•十七大报告。

  【解析】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33.【答案】ABCD。

  【考点】时政•国际关系热点。

  【解析】胡锦涛表示,中方赞赏苏丹政府、非盟、阿盟、联合国以及有关国家为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作出的努力。他表示,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非盟、联合国等应该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地区局势稳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

  三、分析题

  34.【考点】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的本质。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材料分析题。该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问题。题目中的四段材料分别从医生以患者身份进行“医患换位体验活动”、医生本人患了重病后的感慨、以及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针对第一问,可以从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或者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普遍联系观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回答问题,此问的回答比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第二问的要求明确,只能用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本质原理进行分析。采取演绎分析方法先答原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后分析:医生看病就要正确处理好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认真负责、治病救人,这样才能体现出医生的良好品德。

  第三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的医患关系,要用哪些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去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类似医患的关系很多,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试题不要求答出这些事例,只要求回答对待和处理的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可以列出矛盾普遍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原理和意义。

  【参考答案】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1分)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2分)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1分)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分)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地、具体地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4分)

  35. 【考点】垄断与竞争的关系以及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解析】第一问,IBM的案例表明,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并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IBM公司对大型机市场形成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60年代到70年代掌握大型计算机的技术,并垄断其市场,但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而是与竞争并存,垄断竞争更加激烈;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众多大垄断企业涉足这一领域,导致计算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IBM公司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改革,IBM正是在竞争中存在与发展的。

  第二问,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分析出,垄断资本条件下的竞争具有与自由竞争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垄断竞争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存在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计算机行业中大量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垄断竞争并存,这些构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内容的发展与多样化;第二,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壮大其已有的垄断地位;第三,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IBM公司采取包括组织改造、资产重组、经营战略转移在内的多种手段,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第四,新的技术基础上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化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

  【参考答案】

  (1)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IBM公司自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②垄断产生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竞争。IBM公司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掌握着大型计算机的技术,并垄断其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超额利润。

  ③但是垄断产生后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IBM公司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大型计算机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同时还存在多家公司与其竞争。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多家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导致计算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IBM公司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④竞争又产生新的垄断。随着竞争由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竞争,出现了更多新的垄断行业与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产生了新的垄断。(3分)

  (2)IBM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随后多家企业涉足计算机行业,使竞争更加激烈,截至1980年,IBM仍在计算机行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此后一度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经过其内部改革重新获得垄断优势。(2分)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到1980年为止,IBM公司占据了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80%以上份额,毛利高达70%。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发生了改变,多家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加入竞争,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深度与广度大大增加。

  ③竞争手段更加多样。90年代IBM公司采取包括组织改造、资产重组、经营战略转移在内的多种手段,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④竞争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IBM制定了全方位的战略目标,力图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树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竞争逐步升级,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开放型系统”发展,竞争由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竞争,竞争在各企业与行业之间深入展开,促使企业调整经营战略,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内部组织改造、资产重组,降低生产成本,以保证企业垄断地位。(5分)

  36.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以及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解析】材料选自毛泽东在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的讲话。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诸如“大跃进”的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基础,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是毛泽东这篇讲话稿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个问题的切入点是毛泽东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结合毛泽东讲话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严重挫折,可以看出其谈及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目的只是想借古喻今——说明同中国革命一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也需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关键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第二个问题是考查从总体上如何评价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功过。在这个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些重要会议文件都有定论。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客观地看待探索中的失败和成功,不能只评价探索中的成功,也要正视探索中所出现的失误。

  【参考答案】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5分)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了挫折和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分)

  37. 【考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析】本题第一问中“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回答题目具有很强的指示性作用,这需要考生准确定位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首先了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经历的阶段。更重要的是了解,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势;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势。现在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根本原因。

  第二题的回答关键在于认真审题。首先这里要求考生回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而非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二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在回答具体途径时要善于从材料中总结概括,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

  (1)农村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5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5分)

  38. 选做题Ⅰ:

  【考点】大国关系,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题目,考查的是中日关系,涉及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当今世界打过关系的重要内容。第一问,属于《形式与政策》内容,考查的是温家宝继安倍访华后与2007年4月访日,这次访日亦被称作“融冰之旅”,在这次访问中,双方确定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第二问从温家宝的比喻中可以看出,前面一句是形容不好的方面,只的是中日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后一句则是指好的方面,喻指中日关系的根基是不会动摇的,原因是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中日两国及世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提出就可以获悉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需要对中日关系的趋势与前景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的庄严责任。基于这一认识,今后中日两国将发展在双边、地区及国际等各层次的互利合作,共同为两国、亚洲以及世界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相互获得利益并扩大共同利益,借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3分)

  (2)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引用日本的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引喻中日关系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不会动摇。(2分)

  “尽管风在呼啸”原因如下:①日本国内民族情绪的大方向依然是民族主义的;②日本政客削弱中国、裂解中国的敌对心理依然长期存在,还有美国的怂恿和相互利用;③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另外,台湾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症结之一。(2分)

  “山却不会移动”强调了中日关系的根基不可动摇,有政治﹑经济﹑民间交流方面的要求:①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问题不仅对于中日两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两国在东亚地区面临一系列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两国的关系是一种共赢的关系。③中日民间交流是夯实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3分)

  选做题Ⅱ

  【考点】综合考查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考点。

  【解析】本题通过全球气候问题的两个文件的生效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三个材料叙述全球气候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中国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和战略选择。第一问主要是气候问题与哲学原理的结合,考查气候问题所反应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问有两个问题,首先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指出造成全球气候恶化问题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中国气候威胁论”实质是遏制中国发展,其次是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战略选择。

  【参考答案】

  (1)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是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温室效应不断恶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由于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2分)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犯了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错误,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环境遭到破坏,也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见我们应格外重视实践结果及其评价的环节,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

  同时,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分)

  (2)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宣扬“中国气候威胁论”的实质是“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延伸,是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气候问题虽说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2分)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能源等环境合作,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不会威胁世界的气候环境,反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重大的贡献。(2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第六,环保上相互促进、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分)

 19考研冲刺在即,

短期提分,抓紧来报!


11.11狂欢抢课

预付定金,膨胀10倍


冲刺精华推荐
2019考研英语大小作文万能模板大全2019考研英语大作文范文背诵大全
2019考研英语小作文范文背诵大全2019考研英语长难句八大典型结构分析
2019考研英语必背400个高频短语2019考研英语完型填空八大题型及技巧解读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整理汇总划重点!2019考研政治马原必看高频考点汇总
2019考研政治史纲要重点复习的75个知识点总结2019考研政治思修各章核心理论及高频考点梳理
2019考研高数冲刺必掌握的49个知识点2019考研高数冲刺必背42口诀
2019考研线性代数考试重点精讲2019考研数学概率常考117条命题总结
2019考研数一数二数三必看36个冲刺考点2019考研数学冲刺:53个常用公式大盘点
2016考研数学冲刺大总结:16个求极限的方法2019考研数学冲刺:六种证明提题如何求证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