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2010年)

2018-11-06 11:19:31来源: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解析】本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提出问题。马克思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的一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未来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和马克思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这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证的“以每个人的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实现自由而的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的根本价值目标,故选A。

  2【答案】C。

  【考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题干中“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由此把问题聚焦在“坚持就是胜利”这一点上,也就是“贵在坚持”。“坚持”意味着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而发展过程又是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正是由于“坚持”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 【答案】D。

  【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同时,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界,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本题中气候变暖、北极熊无处可去,令人联想到人类可能面临的同一悲剧。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故正确答案是D。

  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故A项错误。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故C项错误。

  4.【答案】C。

  【考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解析】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都必须首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在运动中要发生价值增殖,资本家就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5.【答案】A。

  【考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A正确。

  6.【答案】D。

  【考点】当前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

  【解析】关于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体现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为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但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所以D为正确答案。

  7. 【答案】A。

  【考点】资源节约型社会。

  【解析】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A为正确答案。

  8.【答案】C。

  【考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

  【解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以C为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9. 【答案】B。

  【考点】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李大钊。

  【解析】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 【答案】B。

  【考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解析】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故B项正确。虽然毛泽东讲过:“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但后来发生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说明当时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这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

  11. 【答案】B。

  【考点】道德的功能和锤炼个人品德。

  【解析】本题通过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考查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德智体发展和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成才目标的理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语出荀子,是倡导人们在诸如道德实践中加强修养,注重在完善自身的行为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语出孔子,是讲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人们应当懂得以礼待人、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是非之心,智也”,语出孟子,智即智慧,孟子认为智是判断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语出司马光,指出以“德”帅“才”,才能保证“才”的发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2. 【答案】C。

  【考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的自强不息,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所以本题答案为C。

  13. 【答案】B。

  【考点】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解析】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在公民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职业道德也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是因为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规则,诚实守信既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又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因此,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反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4.【答案】A。

  【考点】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点。

  【解析】记忆题。A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为本题的正确答案。B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民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C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中公平正义观念的基本内容,即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实体公开和程序公开。D涉及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中的相关内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D。

  【考点】时政·西藏节日。

  【解析】2009年3月28日,来自西藏各族各界的13280名代表身着节日盛装,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隆重纪念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上午10时,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会举行,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主持会议,来自各界的代表先后登台发言。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D。

  【考点】时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

  【解析】2009年9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上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导致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也同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各国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7. 【答案】ACD。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人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本题通过一本小字典一些词条释义的变化考查我们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首先,从起源上看,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意识的社会性,既表现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也表现在意识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固定下来、表达出去,以在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新华字典》以及其他各种字典的发行并一版再版,就是借助语言中的一种形式——纸质文字进行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其次,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就此而论,字典中所有语词的含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生活决定意识进而规定词语。第三,从变化上看,意识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新华字典》的4个版本,对一些词条的增删以及对同一个字的释义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18.【答案】CD。

  【考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主要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经济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故A项错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导致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C项体现了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一个新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原因都是社会实践有了这种需要。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即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

  19.【答案】ACD。

  【考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0. 【答案】BCD。

  【考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总体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更不会因为个别国家而改变。“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有相异之处的,社会规律是人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BCD。

  21. 【答案】ABC。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解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因此A正确。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因此B正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不能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因此C正确、D错误。本题答案为ABC。

  22.【答案】ABD。

  【考点】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析】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但总的方向是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逐步确立我国现代化(也即工业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为“三大”改造创设条件,因此AB正确。我国真正的工业化建设是从1953年开始,黄金时期是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C错误。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过渡,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新的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造步骤的新认识,党中央和毛泽东原来关于转变的设想发生了部分变化。毛泽东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现在是适时的和必要的了。因此D正确。

  23. 【答案】ABCD。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所以选项ABCD正确。

  24. 【答案】BCD。

  【考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解析】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所以BCD为正确答案。

  25.【答案】ACD。

  【考点】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解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江泽民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可见选项B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原因而不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所以ACD为正确答案。

  26. 【答案】ABD。

  【考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近代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官僚主张对外“和戎”,兴办企业一切依赖外国,故B正确;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资金人才的匮乏,而是上层地主阶级的垄断和对人才的压制,C错误;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原因,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7. 【答案】ABCD。

  【考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据。

  【解析】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通过和平方式争得民主的条件。A正确。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B正确。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农村去,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C正确。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相互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D正确。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8. 【答案】ABD。

  【考点】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原则是: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因此,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人参加抗日,采取的方针和原则有:又联合又斗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因此,ABD正确。

  29. 【答案】ACD。

  【考点】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解析】由于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和官员的腐败,使之成为了第二条战线反抗的对象,故A正确;第二条战线是为了争取和平、实现民主而开展的反抗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军事上的胜利与失败无关,主要在于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故B错误;国民党内战政策违背了人民的和平意愿,故第二条战线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故C正确;国统区生产萎缩,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危机严重,是第二条战线形成、人们实行自救(救国救民救自己)的另一大原因,故D正确。因此,答案为ACD。

  30. 【答案】ABCD。

  【考点】爱国主义。

  【解析】科学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A正确;个人的理想如果离开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相结合,B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C正确;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所以D也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BCD。

  31.【答案】BD。

  【考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本内容。

  【解析】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BD为正确答案。A“人身自由权”与C“宗教信仰自由”也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与题意不符。

  32. 【答案】ABCD。

  【考点】时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解析】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部署,其中除了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外,还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故本题答案为ABCD。

  33. 【答案】ABC。

  【考点】时政·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

  【解析】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于2009年8月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历时7年之久的自贸区主要谈判任务已经完成,该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确保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于2010年建成;第二,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第三,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答案为ABC。

  三、分析题

  34【考点】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如何正确对待错误与失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引用梅兰芳的事例。意在告诉我们出现失误与错误之后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满盘皆输;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

  为什么失误与错误是难免的?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错误。错误(谬误)是与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与真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相符合的就是错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认识和实践活动本身又是复杂曲折的过程,因此任何人发生错误都在所难免。

  梅兰芳为什么能化险为夷?首先在于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即错误可以向正确转化,失败可以向成功转化。

  面对错误与失败如何处理?首先要正视错误与失败,要明确错误常是正确的先导,失败经常是成功之母。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对人来说同样重要,都要认真对待。其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事情的处理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参考答案】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得出认识,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付诸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3分)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体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统一体现在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本题的材料中,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失败为成功。(4分)

  (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失误,对于遇到的失误,我们不应该消极倦怠,应该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3分)

  35. 【考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因为考的都是基本理论。回答第一问主要是论述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的关系,着重论述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回答第二问就是讲清社会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重要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等。

  【参考答案】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5分)

  (2)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分)

  36.【考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解析】本题涉及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的纪念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历史中,中国人民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努力探索建立新中国,并为中国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问要求考生回答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国共产党怎样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哪些重要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参考答案】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37. 【考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等内容。

  【解析】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结合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交通不文明现象,把握和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和手段的认识。要求考生结合文明出行的现实问题,说明当前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壮大,文明出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一种有序状态,包括交通秩序在内。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交通文明,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意义重大。构建文明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虽然二者发挥的作用和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问考查考生结合文明交通建设,对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的实践与养成的认识。要求考生回答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必须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在公共生活领域,要求人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大学生要带头践行,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每一个公民都要不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学习和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参考答案】

  (1)文明出行是提高人们公共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文明出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2分)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公共生活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2分)

  为了能更好地维护有序的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基本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也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所以,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 (2分)

  (2)社会公共生活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基本手段,来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2分)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文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总之,我们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认真学习和掌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从而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2分)

  38. 【考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措施以及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

  【解析】本题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性考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的内容,也涉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科中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还涉及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这种一道题涉及多学科内容的考核方式,在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试题愈显突出,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应把思想政治理论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其中的内在联系。

  本题考查的内容既是理论上的重点问题,又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二者紧密结合。其主要考查考生对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考查考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与分析能力。

  第一问要求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创新型国家进行思考。第二问需要答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5分)

  (2)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由“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这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导向,其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创造”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技术,提升我国“创新力”的竞争;第二,“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第三,“中国创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利益。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创新力”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才会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5分)

 19考研冲刺在即,

短期提分,抓紧来报!


11.11狂欢抢课

预付定金,膨胀10倍


冲刺精华推荐
2019考研英语大小作文万能模板大全2019考研英语大作文范文背诵大全
2019考研英语小作文范文背诵大全2019考研英语长难句八大典型结构分析
2019考研英语必背400个高频短语2019考研英语完型填空八大题型及技巧解读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整理汇总划重点!2019考研政治马原必看高频考点汇总
2019考研政治史纲要重点复习的75个知识点总结2019考研政治思修各章核心理论及高频考点梳理
2019考研高数冲刺必掌握的49个知识点2019考研高数冲刺必背42口诀
2019考研线性代数考试重点精讲2019考研数学概率常考117条命题总结
2019考研数一数二数三必看36个冲刺考点2019考研数学冲刺:53个常用公式大盘点
2016考研数学冲刺大总结:16个求极限的方法2019考研数学冲刺:六种证明提题如何求证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