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23应用心理学硕士复习:视觉的基本现象

2022-12-08 08:25:00来源:网络

  提升学历和能力是很多人一直在追求的事情,近几年,应用心理学硕士专硕考试的热门专业,考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同学是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大家能更好的进行备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3应用心理学硕士复习:视觉的基本现象“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应用心理学硕士复习: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明度

  1. 明度的含义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2. 光谱敏感函数与普肯耶现象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视锥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555nm)最敏感,视杆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当人们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较高的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

  (二)颜色

  1. 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1)色调。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2)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颜色的明度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3)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4)互补色。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和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例如,红色和青绿色、橙黄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都是互补色。

  (5)三原色。从光谱上任意取三个颜色,按一定比率混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一切彩色和非彩色。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最好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

  2. 颜色混合

  (1)颜色混合及其类型

  颜色混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者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引起颜色视觉变化的规律。色光混合是加法混合,其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混合是减色混合,其三原色是黄、青、紫。

  (2)色光混合定律

  加法混合的规律是各混合光对视觉器官作用相加的过程,即用红、绿、蓝三种原色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光谱上任何一种颜色。

  ①补色律。任何一种颜色与其互补色的适当比例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那么混合的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色环上相对的颜色都是互补色。

  ②间色律。任何两种非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新的混合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例如,蓝色和红色混合得到紫色,红色和黄色混合得到橙色等。

  ③代替律。任何不同颜色的光混合产生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相互替代,即两个颜色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来代替,并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

  3. 色觉缺陷

  (1)三色觉者。可以用三种波长的光来匹配光谱上任何其他波长的光。

  (2)色弱患者。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3)色盲。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4.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产生的。

  三色说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具有黄色的经验。

  (2)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研究发现,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三)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1. 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1)明暗对比。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当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2)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2.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的产生。

  3.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1)最小可见敏度。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在最好的观察条件下,人们能够觉察的最小物体为0.5弧度秒宽的一条细线。

  (2)游标敏度。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在最佳观察条件下,成人刚刚可以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弧度秒。

  (3)最小间隔敏度。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在最佳观察条件下,成人的间隔敏度为每度45~60周。

  (四)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1. 视觉适应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早期的暗适应由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共同完成。之后只有视杆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30~40分钟。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暂,约5分钟左右。

  2.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还能保留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颜色视觉一般为负后像。

  3. 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是指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时,人们会看到稳定的连续光。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费里—波特定理表明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4. 视觉掩蔽

  视觉掩蔽是指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应用心理学硕士复习:视觉的基本现象”,预祝大家都能考出理想成绩!


本文关键字: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lulei@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
获取验证码
收不到短信?点此接收语音验证码
电话拨打中...请留意来自125909888237的来电
60秒后可重新获取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找回密码
国际手机登录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手机快速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收不到短信?点此接收语音验证码
电话拨打中...请留意来自125909888237的来电
60秒后可重新获取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找回密码
国际手机登录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手机快速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收不到短信?点此接收语音验证码
电话拨打中...请留意来自125909888237的来电
60秒后可重新获取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找回密码
国际手机登录
《新东方在线注册条款》  、  《隐私权保护政策》  及  《儿童隐私保护政策》
手机快速登录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