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9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动机

2018-12-01 09:58:31来源:网络

  2019心理学考研进入到冲刺阶段,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心理学导论重点复习笔记吧。请参考:

  第十三章 动机

  一、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上,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动机下降,相应的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三)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等。

  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1.兴趣: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个体的(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相对稳定的兴趣)也有情景的(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的效能。爱好: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2.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超过他人的动机。

  许多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

  3.权力动机: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从个人行为的目标上,权力动机可以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具有个人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具有社会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在行为上表现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个人的知识、观念等方式影响他人。

  4.交往动机。

  5.学习动机。

  (四)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即各种活动都有一个佳的动机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不足或动机太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如图所示:

  

\

  二、动机的理论

  1.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本能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孤独、洛伦茨、弗洛伊德等;

  詹姆士认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麦独孤认为,本能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洛伦茨认为,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内在动力;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本能。

  评价:本能论受到一些怀疑与批评,比如不能解释行为的确切原因,存在循环论证等。

  2.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消除紧张,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由武德沃斯提出,以后又由赫尔发展为驱力减少理论。

  代表人物:武德沃斯、赫尔等;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潜能(P),即:P=D×H-I。

  评价:一些行为驱力理论不能解释,比如一个人通宵工作,他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3.唤醒理论

  代表人物:赫布和柏林等;

  该理论提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偏好的是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

  唤醒理论提出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佳的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就减少刺激,低于这个水平就需要增加刺激;(2)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使唤醒水平降低,如一首流行歌曲听多了以后,人们就厌烦它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比如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喜欢复杂音乐。而且经验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评价:驱力理论强调了个体活动来自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4.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美食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或情境,如社会的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具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和驱力是分不开的,外在的目标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赫尔在驱力理论基础上,加上诱因动机(K)这个变量,修正了自己的动机公式:P=D×H×K。

  5.动机的认知理论

  个体对来自外界信息的加工,在头脑里形成了各种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它能引起行为,也能改变行为,因而,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

  (1)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努力学习就期待着良好的考试成绩。期待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代表人物:海德、韦纳等。

  海德首先提出,当人们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包括能力、努力、兴趣等与外部原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把人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类。若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的原因,称为“内控型”;若归因于环境、运气、任务困难等外部原因,称为“外控型”。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①他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如下图):


内控

外控

稳定性

能力

任务 难度

不稳定性

努力

运气

  ②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③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④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常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同时,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时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如果归结为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情绪反应。

  (3)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驱力或其他力量。自我决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的一种需要,它引导人们去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德西把人类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两类。前者基于对需要的认识,后者则是受外在刺激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4)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①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②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③前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比如认真听课与完成作业,那么就能取得好成绩,后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比如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英语的估计。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④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即是否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项活动,直接决定着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5)成就目标理论

  厄科尔斯与德维克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①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两种;②掌握目标是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成绩目标是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③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持掌握目标个体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持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不太愿意接受挑战性任务。

  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①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②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③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

  艾略特又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和成绩回避目标(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结果)两种。平崔克又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三、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当个体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它才会推动个体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比如食物、运动、休息、睡眠等需要。社会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劳动、交往、成就等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物质需要,比如生活用品、住房、交通等需要。指向社会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精神需要,比如看报、看电影、看杂志等需要。

  (三)需要的层次理论

  1.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重要,也是有力量的需要。

  安全需要: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爱和归属的需要:要求和其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或关系,希望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2.需要层次理论还有如下的理论观点

  (1)这五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2)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人类个体的发展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3)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个体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当前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4)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5)需要层次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例如,有人特别讲究自尊,只有当他觉得受到尊重、比较自信时,他才会去追求爱和归属。

  (6)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这种人把实现自己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第一需要,其他层次的需要都退居次要的地位,服从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为实现自我而不惜牺牲一切。


本文关键字: 2019考研心理学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