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专业课模拟题:外国近代教育第二章答案

2013-10-30 16:09:26来源:97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专业课模拟题:外国近代教育第二章答案

  第二篇 外国近代教育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C 7.B 8.B 9.A 10.A

  11.C 12.D 13.B 14.B 15.C 16.B 17.A 18.A 19.C 20.D

  21.D 22.B 23.A 24.C 25.A 26.B 27.B 28.B 29.D 30.B

  31.D 32.C 33.B 34.A 35.B 36.A 37.C 38.A 39.D 40.B

  41.B 42.B 43.C 44.C 45.D 46.C 47.D 48.A 49.B 50.B

  51.A 52.A 53.A 54.C 55.B 56.A 57.C 58.B 59.B 60.D

  二、辨析题

  1.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答: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使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日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三、简答题

  1.请简述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答: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在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仍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和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郊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

  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慈善性质,开始创办的是“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之后又有“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学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其年限一般为6年。

2.简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

  答: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学应首先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寓学习于兴趣之中,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

  其次,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为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智就会逐步完善。

  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了知识的用处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的态度应当温和、慈爱。

  第四,洛克根据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的特点,强调教学也应从易到难,出简及繁,循序渐进。洛克极为重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二,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强调应该使学生在这两种方法上都得到训练。

  洛克针对当时教育只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发展智力的严重弊端,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的能力较之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这一思想在当时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答: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19世纪的英国大、中学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斯宾塞认为,最重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

  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识。

  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

  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

  4.巴西多的泛爱主义教育是什么?

  答: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活动。“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他发表《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影响搞慈善家及富人书》,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及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助学,结果引来了包括奥地利国王、俄国女皇在内的一批达官显贵的支持。

  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劳动,等等。

  巴西多还为泛爱学校编出包括多种基础科学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帧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5.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影响。

  答: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其中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当时他任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根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在中等教育上,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在高等教育上,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还创办了柏林大学,这是19世纪对德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事事,对后来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寄予他民族振兴的愿望。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他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创建了柏林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①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②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③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6.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

  答:康德不仅是哲学家,也是18世纪重要的教育家,其思想主要集中于《论教育》一书。

  (1)人与教育

  在人与教育的关系上,康德与启蒙主义者特别是卢梭一样,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但不同的是,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而康德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因此,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迥然不同。

  在认识论上,康德认为人既有能力获得感性经验,又有先验的理性。这种认识论导致康德很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和管束,应给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发挥一切能力。

  (2)“道德人”的培育

  康德认为,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因而要使人变为“道德人”,道德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康德认为德育应当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由成长,同时又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所以应当有一定的强制性。

  (3)广义的体育

  康德在其《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并叫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又称为广义的体育。

  关于体育,康德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强调了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感官有重要作用,这也就是身体方面的训育;此外,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心理功能”的培养也属于“训育”的内容。婴儿的教育应由家长负责,公民的教育则由国家公共教育负责。

  7.简要介绍费希特国民教育主张。

  答:费希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及教育家,是德国国民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费希特论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德国战败是因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宗教和道德感。这种国民素质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兴。

  因此,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全新的完人。他要培养的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所强调的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化的道德,如:责任感、博爱、同情心、善心、自我牺牲精神、家庭观念。第二,完人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有理性的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完人是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人。

2.国民教育的途径

  在如何开展教育上,费希特受到康德和裴斯泰洛齐的影响。

  他认为,国民教育包含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个部分。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它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全面教育是指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应该受到道德、智力、身体等全面的培养。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要受到同样的教育。他把教育目标分为学者和大众两类。学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自由的学术能力;大众教育则培养学生将来生活的实际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通过智育训练发展理性,从而促进道德的发展。

  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

  8.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

  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

  2.论教学

  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

  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他说:“塞满了零星的、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象里面一切都摆得毫无秩序的一个仓库,在这里连主人自己也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

  3.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4)机智地对待学生;(5)预防;(6)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

  9.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况。

  答:近代美国教育的情况根据时代背景可以分为独立前和独立后,其具体情况如下:

  (1)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的教育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移植宗主国英国的教育,二是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由于美洲的移民中宗教派别复杂,各教派为宣传自己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但各地的教育略有不同,这些殖民地一般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不同地区教育有不同特色:

  北部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的集居地,这里商业较为发达,教育也位于全美前列,政府重视民众教育,最早提出了强迫教育法令,兴建了不少学校。

  中部教派众多,民族各异,教育掌握在教会和私人手中,政府没有统一要求,一般是照搬宗主国的模式。

  南部实行奴隶制,奴隶和穷人没有机会受教育,上层社会或请家庭教师或送子女到英国学习,因而教育事业比较落后。

  这一时期的美国学校类型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教学内容以读、写、算知识和宗教常识为主,水平很低,其对象完全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

  (2)独立后的教育上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件大事上:

  ①教育分权制的确立

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是,美国建国以后没有对教育的管理体制作出任何规定。出现了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还是由社区控制的激烈争论。183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的教育分权制度。

  ②公立学校运动

  19世纪初,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在初等教育上,由于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贺拉斯·曼是主要的推动者。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在这一运动呼声下,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随着学校的普及,师范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③学术性大学的创建

  19世纪,在高等教育上,美国的特点是办学形式、学校类型、课程设置教育规模都发生巨大改变,除私立大学还出现了州立大学。并且,学习德国的模式出现学术型大学。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首创研究生院。不久,哈佛、耶鲁、哥伦比亚也向学术型方向发展。

  ④《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高等教育呈现的新现象除了学术型大学外,还有农、工学院涌现。1862年,国会通过《莫雷尔法》,决定拨地办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种学院也因而被称作“赠地学院”。

  1861年~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南北战争后,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体制上,联邦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设立了教育总署,在各州分权的基础上,协调各州教育发展,从此美国教育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

  10.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治维新以前的260多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或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当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封建制度衰落,幕府统治动摇。同时,一部分接触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福泽渝吉就是其中一员。

1868年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明治政府,这个政府为抵御外患、富国强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的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皇室、幕府以及各地藩国之中,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

  1872年颁布《学制令》,(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

  四、分析论述题

  1.阐述近代法国教育的特点。

  近代法国的教育根据其政治背景,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和法兰西帝国成立后。

  (一)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法国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教会控制,有浓厚的宗教性。

  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教育也是以基督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成长,但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严重制约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以后,法国的天主教实力受到重大打击,许多教派争相办学,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旧教势力仍大,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

  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思想家反对天主教的蒙昧主义,倡导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民主与自由,奠定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不仅决定了法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对法国和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内容各异,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容是: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由于各派掌权的时间短暂,各种教育方案难以实施,但对法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拿破仑上台后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正式形成。

  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致。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如《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

  通过以上教育改革,拿破仑逐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其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所谓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学区设一总长,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1830年,法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后,发展初等教育成为重要任务,教育部长基佐颁布“基佐法案”,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规定每乡设一小学,教师任教需资格证书。

  19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国民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法令规定,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重申教师执教须获国家颁发的证书;要求教学不得饰有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但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总之,费里法案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论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答: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探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方面,第斯多惠人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

什么是天资呢?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人的天资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的天资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天资在同一时间是同步发展的。有些人的天资发展要比一般人早些,有的人晚些。

  天资在人的发展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他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和激发两个条件。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激发需以天资为基础,天资的发展要靠激发,教育就是一种激发。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首先,第斯多惠非常重视主动学习,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另外,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教师不能过早或过晚的激发学生的天资。

  其次,关于教育的目的,第斯多惠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类的使命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使命是相信上帝;第二种是哲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理性、真理;第三种是教育的观点,认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天资、智力、主动性。

  第斯多惠首先肯定了第三种,又吸收了前两种,得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怎样才是自我完善呢?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可能的,教育中的和谐首先是针对全人类而不是个人而言的,“普遍的和谐在一个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普遍的和谐。”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发展个人的天性;其次,和谐是针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而言的。和谐发展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第三,在教学方面,第斯多惠不仅对历史上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

  ①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教学应该以智力发展为主(形式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质教学),教育史上一直有争议。第斯多惠指出:“课堂教学往往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通过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或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种是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第一种是以实质教育为目的,后一种是以形式教育为目的。”

  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

②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

  ①遵循自然原则。首先要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是一切课堂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原则只属于从属地位。

  ②遵循文化原则。教师在制定一切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民族的民族性。

  教育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协调起来。两者有时会发生冲突,这时遵循文化应该让位于遵循自然。遵循自然是最高原则,但遵循文化仅次于遵循自然。

  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彻底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④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是感受、感觉,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认识规律。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第四,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第一,自我教育;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从那个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第斯多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吸收了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卢梭、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中,推动了德国师范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考研公开课小程序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