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18教育学考研习题答案:私人讲学的兴起

2017-08-22 17:02:26来源:网络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①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其教育思想丰富而详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他的“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另外一个是“忠恕”的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

  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

  (三)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四)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五)孔子的教学思想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作了调整,提出他的“六艺”的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诗》、《礼》、《乐》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缺陷:①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②鄙视生产劳动和知识技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差异,以实现共同目标。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

  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3)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孔子主张学生学习的知识要广,但知识面广又必须做到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六)有关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即各种道德准则的基本精神。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2.道德教育原则

  (1)立志乐道

  “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乐道”就是要要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心心甘情愿为之奉献。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能经受磨练,有恒心。

  (2)克己内省(自省自克)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另外,在处理客观的道德准则与主观的道德思想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就可以证实。

  (4)改过迁善

  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

  (七)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4.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上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他们并称“世之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是小工业者,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翟和墨家派的资料主要就是《墨子》,《墨子》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后人所做。其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作用

  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三)关于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识;“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社会实践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正确却与否 。

  墨子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论证,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同时又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四)有关教育方法

  1.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 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这叫“行说人”。

  2.创造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是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3.实践

  4.量力

  5.论强力而行

  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就谈不上人的智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其可贵的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本文关键字: 教育学考研 2018考研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考研资料大礼包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资料